第十九節 風險,變數-《烽皇》
第(1/3)頁
這個計劃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卻不可避免的有許多隱患和不確定因素。
首先水軍要突襲通橋,這條水路不可謂不多艱。
兩軍水軍加上兩軍步軍走汴河,意味著需要從泗州的州治臨淮和盱眙之間通過,盱眙也就罷了,但臨淮雖然俞明真未曾在這里駐軍,但是哨所和斥候是少不了的,也就是說要從這里過,就是在人家眼皮子下通過,這是其一。
就算是通過了臨淮,沿著汴河北上,要過虹縣,這又是泗州的一個咽喉縣份,同樣也面臨如此問題。
四軍一萬人,起碼需要接近一百條大船,不但后勤壓力極大,而且這一線需要走接近十日,沿線的補給很棘手,一旦登陸靠岸就很容易被人覺察出端倪來。
“君上,突襲通橋,恐怕有些問題。”梅況和田春來也就這個計劃研究了許久了,反復商討之后,才覺得還是需要變更一下。
“哦,說。”江烽面色不變。
“一百條船帶一萬人走這條路目標太大了,哪怕是假借糧船之名,還是太大了,不可能不讓從臨淮到虹縣這一線的感化軍哨卡查驗,規模如此大的糧船,以感化軍那幫人的作風肯定會以為是一條大魚,牽絆不會少,很容易暴露。”梅況沉聲道。
“那你們覺得該如何?”江烽耐心的問道。
“屬下覺得右廂軍第一軍、第二軍不隨我們走,而是晚兩天走。”梅況有條不紊的道:“我們水軍第一軍、第二軍也只出動三十條兵船,輔之以幾條糧船作掩護,通橋駐軍數量不多,一鼓而下之后,右廂軍在跟進來,這樣更穩妥一些。”
“但通橋杵在蘄縣和符離之間,距離兩城太近,一旦姚承泰反應夠快,你們恐怕要承受的壓力就會很大。”江烽皺起眉頭。
通橋乃是故宿州州治所在,后宿州被撤歸并入徐州,這里逐漸蕭條下來,卻正好處在彭城——符離——蘄縣這條驛道與汴河交匯處,所以仍然規模不小,駐軍有姚承泰的一個軍。
更為關鍵的是蘄縣和符離距離通橋都只有二三十里地,半日時間援軍就可趕到,水軍登陸之后如何控制住通橋?能否抵擋得住來自兩邊的夾擊?
“君上,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姚承泰的主力從符離調出來,如果姚承泰主力都龜縮在符離城中,我們這場仗才真的不好打了,或許就是讓姚承泰覺得通橋不好守,他們能夠搶在南線我們步軍攻下蘄縣之前重奪通橋,才能把他主力拖在通橋消滅,我們下一步才能一舉拿下符離呢。”
田春來的建議也是中肯之言,也贏得了在座其他將領的支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