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節 徐州(2)-《烽皇》
第(3/3)頁
愿意南下的,基本上都南下了,雖然淮南還能容納一部分,但是許多北地流民其實并不愿意南下,那邊濕熱的氣候讓北地人很難適應,甚至在這個時代,那就是要命的。
就像是嶺南道、黔中道這些地方,幾乎就是被視為鬼途,也許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的機會,氣候、時疫、路途遙遠,這些都足以讓這個時代的人很容易就一病不起。
這并非夸大其詞,甚至很多人都把道嶺南道和黔中道這些地方仕官都視為發配。
就地消化應該是最好的路徑,江烽也考慮過。
事實上解決這些勞動力的問題,唯有工商業,而在徐州當下,就有兩條路。
一條就是大規模的開發利國的鐵礦,以新式煉鐵法來冶煉鐵水,擴大鐵礦開采和冶煉,生產生鐵和精鋼,同時在延伸產業鏈,以生鐵和精鋼來大規模的生產各式農具、武器甲胄,甚至創新生產出一些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新式物件,比如改良馬車。
這條路是最適合的,而且也是能最大限度的消化勞動力的,唯一的障礙就是目前對新式冶煉法還沒有完全成熟,還在進一步摸索,但是也為時不遠了。
另一條路就是擴大海州的鹽場規模,提升淮鹽產量,以供中原和江南。
但這要建立在奪回海州的前提之下。
當然,除了這兩條路外,也還有一些臨時性的輔助性辦法,比如興修水利和修路,淮北的水利設施多年失修了,急需修繕維護,同時隨著淮北、淮南的統一到一面旗幟下,那么加大境內的驛道投入建設,也是一條路子。
半天的微服出游,也算是了解了一番境內民眾最真實的感受,江烽感覺到總體來說徐州的局面已經趨于穩定,但是仍然有不少棘手的問題亟待解決,像北地流民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大難題,必須要立即面對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