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節 困局-《烽皇》
第(1/3)頁
崔尚一時間沒有說話,顯然是在認真考慮江烽的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早就被提了出來,這幾日里官員和諸將也都在就這個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
但由于局勢復雜,官員諸將的觀點也是迥異,主要來說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主張保持現狀,不介入晉梁之戰,積極整頓淮右自家內部,尤其是對新近納入的平盧諸州、兗鄆沂以及徐泗海諸州進行整頓。
這一派認為除了軍隊的整頓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恢復經濟民生這一塊來著手,這一塊任務相當大,而且難度也很大,所需錢糧缺口也不小。
持這一觀點的人,不僅包括像陳蔚、王煌、杜拓、楊勛這些政務官員,也包括像盧啟明、俞明真、秦漢等觀點較為保守的將領。
另一派自然就是主張不能固步自封,必須要搶在晉軍擊破大梁之前,搶占有利形勢,以備不測。
持這一派觀點的又分為兩個分支。
一支是以楊堪、龍葵、郎坤、丁滿、羅鄴、趙文山等人為主,也包括王樸等人,力主全面積極介入,應當馬上搶占宋、濮、曹三州,在這三州建立起穩固的防御體系,同時要利用收復平盧的影響力,向北爭奪河朔之地,以備日后在與大晉、契丹人爭奪中原取得優勢。
另外一支則主張在中原可以有限介入,比如占領濮、曹二州,支持袁氏取得宋、陳、許三州,嘗試與蔡州袁氏建立起同盟,共同抗衡大晉,同時在淮南進行整合,取得和州和舒州,進一步鞏固淮右在淮南的根基,確保有雄厚的錢銀資源來支持淮右在中原的地位,同時選擇有利時機,伺機重奪申光二州。
這一支以王邈、梅況、柴永、駱成淦等人為代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相對保守,但是卻提出了要在南面展開戰爭。
從內心來說,崔尚是傾向于激進派中的第二支,即在北面展開有限攻勢,取得濮曹二州,避免與沙陀人直接沖突,而與袁氏結盟,主要在南面來拓展局面,打好基礎。
因為在他看來,南面的情況要遠好于北地,無論是和州還是舒州,亦或是申光二州,本身條件就不差,周邊形勢也不算有多么惡劣,這些地方只需要拿下之后稍加經營,就能迅速變成魚米之鄉,而淮右的軍事實力也足以保證這些地方的安全。
但他也清楚即便是這個看起來相對保守的構想也還是有一些激進風險在其中,像要奪申光二州,勢必就把南陽列入敵人,而如果要取和州,肯定引來李吳的敵視。
可以說以上三個觀點,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隱患難題,就像第一個較為保守的意見一樣,你以為你現在不介入關起門來自己發展就太平無事了?
你問過沙陀人會答應么?
你以為我不犯人,人就不犯我?
天下沒這等好事,沙陀人也不會因為你想要保持克制,他就會也保持克制,他只會看打誰利益更豐厚,打誰更穩當。
淮右若是在對方面前表現得更為安分守己,說不定反而會讓沙陀人覺得軟弱可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