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節 霸氣無雙-《烽皇》
第(1/3)頁
江烽的這一番言語也在三女心目中激蕩起了很大的反響。
對于白木蘭來說,她更執著于江烽所提出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善意良性方式”。
在她看來,江烽的意思就是不允許游牧民族采用搶掠的方式來侵犯中原漢人的生命、土地和財產,否則徐州就要毫不猶豫的訴諸于武力。
這明顯是把刀鋒指向了黨項人、沙陀人和契丹人。
至于說吐谷渾人,處于沙陀人和契丹人的夾擊中,吐谷渾人更多的還是尋求自保。
甚至在吐谷渾人的控制區內,漢人在南部農耕生產,吐谷渾人在北面放牧勞作,互通有無,雖然不能說親如一家,但是也還能和睦相處。
吐谷渾人的上層也是竭力在促成這種局面的形成并長期維系下去,在他們看來這更像是一種良性的合作共存。
漢人能做到的,吐谷渾人難以做到,像耕種糧食,一些吐谷渾人實際上也開始再向農耕轉變,但是在農作技術上始終不及漢人,而吐谷渾人善于養馬放羊,那又不是漢人能企及的。
但其他三大胡人部族卻不是這樣。
雖然這三個胡人部族都是以放牧為主,但是他們不但實力強大許多,而且長期養成的秋冬季節就要南下打草谷劫掠一把,讓部族生活更美好一些已經成了習慣,甚至也成了這些部族貴酋們發家致富的最簡便手段,所以要想讓他們放棄這種方式,顯然不太可能。
起碼在白木蘭看來,用和平方式難以實現。
即便是吐谷渾人內部也還是有這種想法,只不過限于吐谷渾人實力較弱以及這么些年來赫連氏和白氏執掌著吐谷渾人,一直奉行的和睦政策延續,也讓這種聲音小了不少。
而江烽的這種觀點無疑正切合了吐谷渾人高層的這種意愿,那就是漢人也是愿意和胡人和睦相處的,只怕胡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是善意良性的,比如放牧牛馬,甚至也可以耕種糧食,或者制革鞣皮,或者販賣特產。
相較于白木蘭較為單純的想法,劉玬和尉遲燕姍的考慮就要復雜許多了。
兩個女孩子考慮問題所處的位置不同,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考慮的角度卻有些相似。
尉遲燕姍的感覺還要更真實直觀一些,因為來了徐州這么久,與其兄長一道的觀察、了解和分析,對徐州擁有的實力也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知。
尉遲燕姍和尉遲燕俠其實已經認定徐州如果真的于沙陀人發生戰爭,絕不會敗,最起碼都能保持目前的狀態,也就是說沙陀人要想進攻曹濮兗鄆諸州,絕對討不了好。
哪怕是日后契丹人南下了,可能和徐州在河北——平盧淄青這一線發生沖突,徐州仍然能頂得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