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節 破釜沉舟-《烽皇》
第(1/3)頁
楊公演沉默不語。
江烽無論是在關中還是大梁都留得一副好名聲,這讓父親也是又嫉又恨。
包括楊公演在內,都覺得江烽這廝假仁假義做表面文章的手段實在太高了,能同時贏得關中李唐和大梁方面的認可,現在更是“傾心”,不得不承認要些本事。
掛羊頭賣狗肉的手法,那家藩閥不干?但玩得這么順溜,如此漂亮,又有幾人?
偷襲壽州,難道是光明正大的?
吞并廬州,難道不是趁火打劫?
徐州又何曾招惹了他,不一樣悄然無聲的兵臨城下?
至于對平盧一戰,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可這斑斑劣跡似乎都被美麗的光環給遮掩了。
奪壽州,稱是應鄭氏之邀;襲廬州,是防止徐知誥這個背主之徒對吳楊一族不利;進兵徐州和兗鄆,更是救民于水火;拿下平盧,那也是平盧先犯了海州。
總而言之,江烽真正做到了“仁義之師”、“正義之師”,誰能看得到他在廬州揮舞屠刀對付那些不服從的士紳,又有誰知曉他對敵軍陣營的將領們百般收買?
好名聲的確還是大有用處的,否則李唐也不會把李瑾嫁給他,而大梁和徐州、兗鄆那些將領們也不會對徐州的招攬趨之若鶩,而己方對關中九公卿家族的熱情卻始終被對方無情的拒絕,可恨可惱。
好名聲的用處還不止于此,無論是誰要對他不利,似乎都要承擔起一些道義上的責任。
就像袁氏屢屢對徐州動手,但是毫無例外都是受到了李唐的反對,雖然這種反對似乎沒有多大用處,但是在袁氏內部尤其是一些文臣武將心中始終還是有些忐忑和不愿,這種心態慢慢積淀下來就會成為一種阻力。
楊文昌并沒有注意到自己兒子的感觸,自顧自的道:“江烽這廝現在已經成了氣候,連沙陀人都不敢輕言對他動手,某也在想,若是沙陀人真的與蔡州聯手滅了南陽,中原局面會變成什么樣?他們會不會轉而對徐州動手?”
“恐怕徐州不會容忍這種局面的出現才對?!睏罟菽窨嗨迹叭羰俏沂墙椋阋o沙陀人或者蔡州制造麻煩,最好的局面是讓南陽能拖住沙陀人和蔡州,只是南陽未必能扛得住,這一點江烽應該看得到?!?
“那江烽就不會坐視!”楊文昌斷然道:“現在還沒有消息傳來,只怕江烽已經對沙陀人和蔡州動手了?!?
“對沙陀人未必,畢竟現在沙陀人勢大,而且在中原汴洛,一馬平川,徐州軍主動進攻未必能占得優勢,但對蔡州,只怕江烽不會留手?!?
楊公演也認可父親的判斷,但他以為江烽應當把進攻重點放在蔡州身上。
“嗯,我們動作還是慢了一步,只可惜黨項人太過拖沓,若是能盡早解決關中,或許我們還能在中原分一勺羹呢?!睏钗牟粺o遺憾,“我判斷就算是江烽要出兵蔡州,只怕也難以對南陽的命運起到多大幫助,泌州一失,南陽腹地失去了遮掩,只怕其他人就要起心思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