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以,吳奪仔細看了看,大致能判定是真的。 只是,袁大頭的價值,由于不同的版別,差距很大;最貴的有拍到一兩百萬的,便宜的呢,就像常松手上這四枚,也就是八百左右一枚的價格。 “你是多少錢收的?”吳奪心想,雖然不是很貴,但小漏也是漏,麻雀也有肉。 “四枚一共三千。”常松面露得意。 “我沒聽錯吧?”吳奪有點兒懵逼,這不就是行價么?哪里漏了? “這只是開胃小菜,因為品相不錯,所以我順帶按照行價收的?!背K山又?,又掏出了一枚大錢,“真正的漏兒在這里!” 常松接著拿出來的,是一枚泰和通寶。 直徑應該在4.5厘米以上,折十大錢,看著挺厚重。這種又大又厚的古泉,拿在手里把玩是很有感覺的。 而且,這枚大錢的銹色很薄很勻,微泛金黃,屬于那種北方干坑的美銹。 “我去!”吳奪一看這枚泰和通寶折十錢,眼睛也不由一亮。 泰和通寶,是金代的錢幣,金章宗完顏璟的泰和四年開始鑄造,折十是其中最大的一種,就是一枚能當十枚小錢,另外還有折二折三。 折十錢也有兩種,一種是早期厚重型的;另一種,是后期大減重變小變薄的,實際上就是虛值刮財。 泰和通寶屬于比較少見的古泉;而在泰和通寶之中最少見的,就是這早期的折十大錢。 如今一枚美品的價值,應該能到大幾十萬。 泰和通寶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四字直讀錢文,為金章宗完顏璟所書。 金代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發行的錢幣,基本都用的漢字。 這位完顏璟,嚴格來說算不上什么書法家;不過呢,他非常喜歡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雖然兩朝是敵對的狀態,但不妨礙一個皇帝成為另一個已經駕崩了的皇帝的粉絲。 而且他不是單純的喜歡,他的書法專門學的就是瘦金體,而且最后達到了惟妙惟肖、難分彼此的程度。 舉個栗子,現在的大英博物館有一幅顧愷之《女史箴圖》(東晉原作已失,為唐代摹本),圖上有一則題款;明清的時候,很多畫譜都認為是宋徽宗題的,后來才有人提出了異議,說里頭有一個“恭”字,故意缺了一筆,但是宋徽宗寫“恭”字,從不缺筆;所以,極有可能是完顏璟題的,因為他爹叫完顏允恭,缺筆以作避諱。 常松手上這枚折十大錢上,泰和通寶,就是瘦金體楷書,漂亮得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