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救命之恩,真相大白-《鑒寶無雙》
第(2/3)頁
渡苦卻搖搖頭,“不算救命。本來小施主也不會丟了性命,只是可能落下隱疾,老衲不過是出手去了隱疾而已。”
“再次感謝大師。大師,不知您是否還有閑暇,我爺爺如今就住在白楊村,可否邀您小坐?”吳奪接著問道。
“令祖?”
“對,他不就是當年姓吳的施主么?”
“令祖今年高壽?”
“七十有四。”
“不對。當年不是令祖抱著襁褓來的圓會寺。”
“啊?”吳奪面露驚訝之色,“還有別的姓吳的?”
“那位施主也不知道叫什么,只說姓吳。他說,先是送去了醫(yī)院,可是看那醫(yī)生貌似庸醫(yī),又怕孩子落下后遺癥,同時聽聞老衲尤擅孩童之恙,便來到了青都寺。但是,當年他至多三十歲左右,如今,肯定不是小施主說的七十有四。”
渡苦不徐不疾,幾句話便說得明明白白。
這······
原來不是老財主啊!
吳奪心頭接著又是一動,“大師,他可是中等身材,相貌普通,而且略顯傲氣?”
“這么說,小施主自打記事起,從未見過他?而且,令祖也不曾提起他?”
“大師您先回答我呀。”吳奪有點兒急了。
渡苦淡然一笑,“如你所言,大致如此。不過,外相只是外相,以老衲之見,這位吳施主并非外相所見那么簡單。”
“大師······”
“老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關(guān)于這位吳施主,就剩這一句了。”渡苦接著說道:“老衲和他只有一面之緣,他在寺中只留了半日,待到無礙便抱之離去。臨走之時,他還留下了一筆供奉香火之資。除此之外,再無所知。”
吳奪不由點了點頭。
渡苦確實說得很清楚了,沒什么可問的了。
“大師,沒想到有此因緣,我,我一時不知該說什么好了。”
“好了,感念你手捧袈裟環(huán)、心中有佛光,原來竟是老衲出手診治過,心頭之惑得解。小施主,老衲還得趕回圓會寺,就此作別吧!”
吳奪連忙說道,“大師,我開車來的,也沒什么事情,送您一程吧!”
“小施主是來趕集的,手里拎著這么多東西,怎么能說沒什么事情?”
“大師當年救治之恩,區(qū)區(qū)一程路,算得了什么?”
“小施主又差矣,恩是世俗之謂,于我如無物。而且當年小施主尚未有智識,若論世俗之恩,也當是吳施主承接。”渡苦雙手合十:
“阿彌陀佛。”
說罷,便要抬步離去。
吳奪也不好再勉強,“大師,我最近俗務(wù)纏身,他日必定前往圓會寺,供奉香火。”
渡苦一邊邁步,一邊應(yīng)道,“小施主與佛門有因,卻無緣,供奉香火只為報答老衲當年出手相救,所以且隨小施主尊便,也不必心存掛礙······”
說完這句話,渡苦已經(jīng)在幾米開外。
吳奪看著渡苦離去的背影,良久之后,不由長嘆一聲。
渡苦說的那個姓吳的施主,應(yīng)該就是吳鏑了。
想不到鏑叔真的和自己有莫大的關(guān)系!
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哪!
如果是這樣,那么就是當年吳鏑救了自己,然后交給了老財主。他銷聲匿跡,不知所蹤,應(yīng)該是在這件事之后。
怪不得傳出吳鏑曾在圓會寺出現(xiàn)的消息,很可能是因為吳鏑將襁褓中的自己送到圓會寺,行蹤被人發(fā)現(xiàn),而且他又在圓會寺說姓吳。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吳鏑沒有虛報,卻也沒有說出全名。
而那些消息里頭,有些說法時間不對,有些說法內(nèi)容不對,怕是以訛傳訛之故。
吳鏑昔年紅顏知己江楓荻,后來也曾前往圓會寺,根據(jù)她失態(tài)將吳鏑存留給她的箱子“拋棄”,應(yīng)該是悲傷萬分。
她的“悲傷”,怕也是因為這件事。她極有可能是了解到當年吳鏑抱著一個孩子請渡苦大師診治,從而誤會了,以為是吳鏑的孩子!
江楓荻等了吳鏑那么多年,一直杳無音訊,卻突然聽說他居然當年就有了孩子!
結(jié)果······
吳奪又不禁苦笑起來。
“你沒事兒吧?”
權(quán)浩然不知什么時候過來了,手里還領(lǐng)著一個大袋子,“又是嘆氣又是苦笑的!我說你怎么還不去跟我會合。”
“沒事兒,權(quán)叔,剛才碰上了一位圓會寺的高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