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鋦活秀,瓷盤銀釘-《鑒寶無雙》
第(2/3)頁
所以,這里的玉石······一言難盡。
反正吳奪是一次也沒上手。
不過,他們也發現了一個古玩攤子。
這個攤子上的東西,主要是“老玉”。同時呢,攤子上還有一些別的老玩意兒,比如匕首、骨件、天珠什么的。
東西基本都不太著調,但吳奪還是蹲下了。
因為攤子上有一件瓷器。
吳奪沖攤主點點頭,便拿了起來。
這是一件盤子。
攤主是個四十歲左右的男子,長得很瘦小,不像是本地人,口音似乎是川普,“小哥來旅游的?”
“是啊。”吳奪手上的盤子直徑不大,也就二十厘米左右,通體黃釉,盤心綠彩,綠圈之中繪著云龍紋。
翻底,六字青花篆書款:大清乾隆年制。
乾隆官窯黃釉器······
不過這是一件殘器。
本來應該是裂成兩半了,但是盤底打了八個鋦釘。
裂的位置不是正中,恰好避開了底款的中心位置。
同時,鋦釘打得也很藝術,并沒有完全依照裂隙打成近似一條直線,而是打成了一個月牙形,還根據位置用了大小和寬窄不同的鋦釘。
而且這些鋦釘不是普通的鐵釘銅釘,而是銀釘。
如此一來,方形的青花底款,和月牙形的銀鋦釘還真有點相映成趣的感覺。
鋦瓷這個活兒,何時出現,不太好考證,但干這個活兒的,開始只是下九流的行當。只有窮人用的瓷器碎了,不舍得買新的才會請鋦匠打上鋦釘繼續用,所以鋦匠肯定也賺不了多少錢。
但這的確是門手藝。
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金剛鉆和鋦釘的發明應用,奠定了鋦瓷行當的基礎。
而這件盤子上鋦瓷的活兒,可不是街挑子那種普通的手藝。用了銀釘不說,活兒也很細,還有一定的藝術構思。
鋦瓷行當的空前繁榮,就出現在清代的乾隆朝。
分成了常活和秀活兩大類。
常活也叫粗活,說白了,就是修補生活用瓷,工藝簡單,材料單一。
秀活也叫行活,那就是在鋦瓷的時候有一定的藝術加工;這是專門為王公貴族、達官富豪的高端瓷器服務的。甚至有的瓷器并沒有實質損傷,卻通過秀活來彌補某些形制上的不足或者胎釉畫片的細微缺陷。
秀活所用的金剛鉆非常小巧,而鋦釘的材質也各式各樣,除了金銀銅錫之類的,還有“花釘”,鋦釘本身就是一件小藝術品。
這也讓鋦瓷正式進入了古玩行。鋦補、鑲嵌、鑲包······工藝豐富,技法精湛。這樣的鋦匠高手,也在各類匠人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在倭國,鋸瓷藝術也是被古玩行認可的。
倭國稱之為“螞蝗絆”,想想裂痕和鋦釘的樣子,很形象。
吳奪肯定是先看盤子再看鋦釘。
這盤子他有點兒不看好。胎雖然可以,但是釉和彩都差點兒意思。
而且,乾隆官窯黃釉綠彩云龍紋盤,要是真品,那可是以百萬論價的東西;即便裂成兩半加了鋦釘,再往少了說,十萬八萬的應該有人愿意要,更何況還是“鋦活秀”。
就這么出現在一個不倫不類的古玩攤子上,本身就有點兒別扭。
不過,再看鋦釘,卻又是開門的,夠老,工藝也到位。
······
“什么價兒?”吳奪徹底搞清楚之后,笑著問向攤主。
梅小梅卻先插了一嘴,“你們談著,我上上手。”
“不好意思啊小梅姐,剛才太投入了。你說金銀器和瓷器在行,這正好一下子給你來個全套,瓷盤銀釘。”吳奪說著,便又將盤子放到了攤位上,示意梅小梅上手。
而寧霜蹲在吳奪的另一側,吳奪看的時候她已經跟著看完了。
攤主等梅小梅拿起盤子才應道,“我今天就是臨時到這里擺攤,這東西你要是真喜歡,看著給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