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吳奪沒聽到這些,但這是史料記載的。 但是,吳奪卻聽到了一條史料沒有記載的。 那就是,姚宗仁做的仿齊家文化狩獵紋玉璧,乾隆在這次召見唐英之時,賞賜給了他! 為何賞賜這塊玉璧給唐英,吳奪沒有聽到具體內(nèi)容,但賞了就是賞了。 吳奪倒是琢磨了,真正的古玉或者喜好之物,乾隆肯定是不會賞的;普通的小玩意兒吧,顯不出乾隆的大氣,畢竟這次算是唐英退休之前的“總結(jié)表彰”。 這塊玉璧,個兒大,顯檔次,而且從制作和收納過程來看,乾隆并不算很喜歡。 唐英帶著這塊玉璧,回到了御窯廠。 同年夏天,唐英正式提交“辭呈”,乾隆批準(zhǔn)。 數(shù)月后,唐英去世。 唐英去世之后,這塊玉璧由他的兒子妥善保管,代代相傳。皇帝賞賜之物,那可馬虎不得。 再往后,吳奪就沒有聽到什么具體的信息了。 料想,這塊玉璧應(yīng)是后來脫離了唐家。在乾隆崩了之后,許就不那么小心翼翼了,又或者出現(xiàn)了什么變故。 不過綜合來看,這塊玉璧應(yīng)該一直在瓷都流轉(zhuǎn)。 至于眼前的這個眼鏡攤主怎么得手的,得想辦法好好問一問。 “你研究的可夠細(xì)的!”此時,攤主恰好開口了。 吳奪看的時間確實(shí)夠長,羅宇澤都跑到別的攤子上去了。 “這東西不太對啊!”吳奪回神,應(yīng)了攤主一句。 “肯定不對啊!” 吳奪沒想到,攤主居然直接來了這么一句,而后攤主又接著說道: “這是高古玉的風(fēng)格,夏商甚至新石器時代,但又沒有土沁和相關(guān)痕跡之類的,我也不會的當(dāng)高古玉賣啊!” 吳奪一聽,臥槽,我這光聽就費(fèi)了了半天勁,合著你輕飄飄一句話就給定了。 可轉(zhuǎn)念一想,有時候眼力不夠,也能鑒定正確,是因?yàn)檫@件東西的特殊性;他雖然看不深,但直接僅僅靠邏輯也行。 這東西的器型、紋飾、痕跡、打磨······等等各個方面,都是完全符合齊家文化玉器特征的,這畢竟是治玉大師姚宗仁耗費(fèi)數(shù)年的仿古之作。 而想要看明白,其實(shí)需要很高的眼力。攤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diǎn),他也就不會費(fèi)思量。 他只需要覺得若是數(shù)千年前的高古玉器,不可能這么“新”,所以它是高仿,就可以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