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戰國時期也有銅鋸,銅鋸的金屬條比起后世鐵鋸的細條來說要粗大的多了。 硬度不夠,體積來湊。 “這個好使哈。” 羲叔接過妘載遞過來的東西,拿著那塊木頭使勁鋸了鋸。 赤松子在一旁看著。 這東西屬于木工建設生產所必須的基礎工具之一,配合錘子和鑿子使用味道更佳,戰國時候厲害的木工師,甚至毫不夸張的說,只需要這三樣東西就能用鬼斧神工般的技術制造出各種奇怪的器械,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墨子與公輸般。 而所謂的榫卯法,其實這個時候已經有了,所以小推車中,有幾輛試驗型號,上面也有使用到。 這個事情,妘載是從自己以前隊友,當然還是那位博學多才且喜歡吹牛皮的考古學家口中知道的。 【最早在這片土地上出現榫卯結構,還要追溯到河姆渡時期.......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干闌式榫卯結構。比如說火凸型方榫,雙層方榫,還有燕尾榫......1973年發現的河姆渡遺址,有大量超越時代的木制建筑殘骸,與古籍中所說‘圣人構木’完全符合,所以也有觀點猜測,河姆渡人很可能就是有巢氏之民.....】 河姆渡人距離后世足有七千年,距離如今的時代也有兩千八百年! 大約就是在五龍氏至太古三皇的時期! “如此說來,有巢氏才是木工之祖啊.....” 有巢氏乃太古五氏之首,三皇紀書道,他構木為巢室,襲葉為衣裳。 羲叔看到的這個方方的玩意,這是所謂的米斗。 不過現在還用不上。 羲叔知道這東西就是一個乘東西的器具而已,本質上與陶罐、木桶、竹杯、籮筐都沒有區別,只是比較小,而且木頭做的不容易損壞,既結實又耐用而已。 米斗的邊上還有個“升子”、“合子”、“勺子”,但是勺子并不是什么新東西。 形狀是上大下小的正方臺形,是四塊梯形和一塊正方形木板,再合角斗榫拼接到一起的器具,比起斗來要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