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其次,必須要在這幾種沉積巖層中,尋找到能夾生煤層的頁巖。所謂“數石則行”,就是說,找到頁巖就找到煤了。 至于看土,《天工開物》言:“凡取煤經歷久者,從土面能辨有無之色。” 《顏山雜記》也說“察其土有黑苗”。 明代的《物理小識》則說:“外記孛露,有土能燃,可作炭用。” 而看植物,《天工開物》又有言:“凡煤炭不生草木之鄉”、“南方禿山無草木者,下即有煤”。 不過這種尋找方法也有疏漏,因為有些地方下面有豐富的煤炭,但上面卻也長著茂盛的草木,不過這些草木之中,會有“某種草木”比較特別的多,這也是煤的標志。 這種植物叫做“指示植物”,不僅僅是對于煤礦來說的。 《山海經》中記載著一種名叫“蕙棠”的植物,它只生長在金礦附近; 南北朝地學著作《地鏡圖》曾記載有“草莖赤秀,下有鉛”、“草莖黃銹,下有銅器”。 這屬于“物質的次生擴散現象”,譬如找大鹽礦的時候,附近的水如果太咸,那么... 更厲害的是,還有一種“以煤找煤”的方法,依舊是《顏山雜記》所言:“凡脈炭者,視其山石.......測其石之層數,避其沁水之潦。因上以知下,因遠以知近,往而獲之,為良工。” 所以測其石之層數,因上以知下,因遠以知近! 只要在一個地方發現煤層,看清其旋回的巖層次序,并且找出標志層,再在同一地區的其他地方,尋找是否有和已知旋回以及標志層相同的地層,如果有,不必看見全貌,便能根據其上覆巖層,判斷下面是否有煤,不論遠近,都能找到。 妘載對于這些基礎的尋找勘探的知識點,那是了解的一清二楚,畢竟是地質勘探小隊隊長,若是沒有那金剛鉆,也自然不攬這瓷器活了。 “在這里,下面有好火炭!可以開挖!” 妘載在這里,如惡搞般,用手中的煤石,畫了一個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