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前面那塊山地挺崎嶇的,叫什么知不知道?” “那片山群后面就是三苗用來祭祀的郊野?” 妘載指著遠方三苗戰士筑城的區域,那塊地上矗立著大型的石頭城群落,比起之前的五個高地更加密集,同樣“輸出”也更加過分,這里的山體崎嶇不平,位置在暴山與真陵山之間的地帶,具體地名并無人知曉。 妘載從地形以及周圍山體模糊的輪廓來判斷,位置大概在湖北地區東南部,幕阜山北麓..... 不過上古地形和后世地形多有不同,在這個“神代時期”,更或許會有“神為因素”進行干涉(共工物理干涉),故而能以輪廓距離來判斷出個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差不多,差不多得了。 過了這片山脈就是兩湖平原的東南大門,但是在這個年代,后面應該是一片水光。 平原或者盆地在水流旺盛的時期,在低洼的地方淤積,則會成為湖泊,譬如這個年代的孟諸澤也算是一種,包括已經消亡的銀川古湖等。 妘載抓了抓頭,開始思考如何用最小的代價攻陷前面那片石城群,雖然這些石城未必有沸沙泉那座堅固,但是這里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幾乎是山體連著山體,山體的邊緣有大大小小的石城互相交錯,前面的前面還有,后面的后面也有,山上山下,有些小型的石頭城,已經完全被改造成堡壘的模樣...... 不要小看上古先民的筑城技巧,事實上他們的石頭城和三合土城都有的一拼,這個年代的豆腐渣工程并不多,即使是鯀治水的大堤壩,也是以普通的土石材料承受住了上古黃河九年的沖擊,防御力其實還是很高的。 像是后世出土的石卯古城等上古大城,它們的防御力,即使是拿到明朝時代,也是排得上號的。 城邦時代之前,乃至于到城邦時代的時候,靠的就是城池的堅固,即使材料原始,手段簡陋,上古先民依舊有自己不傳于后世的筑城技巧,譬如成鳩氏之國,他們就是用一種土辦法來仿制出類似水泥的堅固防水材料,用黃泥和爛草加上貝殼灰,這就是“草泥包筑城法”。 這些大型的城邦,需要一萬人以上的勞動力工作一年,才可以筑造完畢,這是對于類似良渚古城那種大城的推斷,而石卯等超級巨城,需要動用的人數至少在兩到三萬。 妘載看著遠處的石頭群,頓時感覺到一陣胃疼。 如果自己有火箭炮就好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