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二卷:彌天大謊 第八十章:殺與不殺-《小說家的異世生存法則》


    第(1/3)頁

    即使處于同一個學派,在一個秉持著相同的理念的時候,面對同一件事物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解釋。

    正因如此,一個學派往往會有許多同源的分支。在儒家這樣的主流學派中更是如此。

    人性論作為儒學中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孔子在談論人性的時候所明確給出的只有一句,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這般模棱兩可的表述不免給后人留下爭議,儒家幾千年來的爭論也就可以預料了。

    《孟子·告子上》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大致的意思是: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西流,但是,難道也無所謂向上流、下流之分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于天生的本質。

    于此,孟子便定下了【性善論】的基調。

    但同一時間的另一位大儒荀子卻對此持相反的觀點。

    《荀子·性惡》云:“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 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導,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與孟子不同,荀子的觀點要激烈太多——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后天的作為。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喜好財利,依從這種本性,因此人們就產生了爭搶掠奪,謙讓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從這種本性,因此就產生了殘殺陷害,忠誠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聲色的欲望,有喜歡美好音樂、美色的本能,依從這種本性,因此就會產生淫*蕩混亂,禮義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縱人的本性,依從人的情欲,就一定導致爭搶掠奪,一定跟違犯等級名分、擾亂禮義法度的行為相合,而最終回到暴亂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師長和法席的教化,禮義的引導,這樣之后,對推辭謙讓這種美德人們才會做出,對國家的禮法人們才會遵守,(國家)就最終走向安定太平。用這些事實事看人的本性,這樣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就很明顯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們后天的作為。

    時至今日,【性善】與【性惡】的爭論依舊沒有結束。由兩位大儒高舉的旗幟,在千年的時光里不斷傳給后人。(注1)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