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到鄉鎮里買了裱畫的鬃刷、絲絹,井里打上來水,再用瓷碗和了漿糊,便開始一張一張的裱褙起來。 一層水,一層漿糊,再把畫粘上,這裱褙也有對于布局、大小的講究,要是想把原身這上百幅畫裝裱起來,沒個一時半會兒,自然是完不成的。 有的畫則是裱到了卷軸上,能夠單獨掛起來,可畢竟是戰爭的實錄,大多數畫卷畫幅過于寬大,別說是掛起來,就是一個人裝裱起來都廢了勁。 原身家里條件雖然不差,也不可能支撐的起這么多大幅畫卷所需絲絹的錢財,郭瑾寒便只好賣畫掙錢。 郭瑾寒筆下的人物自然是栩栩如生,比起貴的很的黑白照片來,自然更多人被郭瑾寒的工筆人物吸引,要郭瑾寒給畫肖像了。 畢竟戰爭過后經濟正處于恢復時期,饒是誰家也沒有多少錢。這一年來,郭瑾寒靠著這些畫肖像的人以物換畫,倒是不愁吃穿,至于更多用來裱畫的錢財卻是沒有多少。 慢慢的,郭瑾寒的作畫手藝也算是傳開了,從鄉村傳到了城市,從城市更是傳到了新國度的領導人耳朵里,看過郭瑾寒的畫,新國度的領導人邀請郭瑾寒在此間這個新國度的開國盛典上作畫,至于郭瑾寒需要的一切,新國度的領導人會負責籌辦。 新國度的開國盛典上,觀眾席間有一位特殊的觀眾,周邊有著軍人們的保護,便是為這盛景作畫的郭瑾寒。 兩年后 在新國度的博物館里,一場展覽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這展覽包含了戰爭時期和開國盛典的幾百幅宏幅巨作,傳唱了一個可歌可泣的年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