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戲一折,水袖起落 唱悲歡唱離合,無關我 扇開合,鑼鼓響又默 戲中情戲外人,憑誰說?” 慣將喜怒哀樂都藏入粉墨 陳詞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亂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憂國!” …… “莫嘲風月戲!莫笑人荒唐! 也曾問青黃! 也曾鏗鏘唱興亡!” 其實這三段歌詞,周正在當初看到的時候,是覺得是整首歌中比較升華的部分。 “莫嘲風月戲莫笑人荒唐也曾問青黃也曾鏗鏘唱興亡”,伶人的形象瞬間豐滿——他熱愛戲曲,也精通技藝,所謂不瘋魔不成活,正因為他愛戲,才會如此癡狂,才能把戲唱得這么好,令臺下客如癡如醉難以自拔。 然而他也明白和理解戲文所呈現的,是一個高度理想化的世界,故勸人莫嘲風月戲莫笑人荒唐。他理解觀眾的陶醉,故也不會去笑他們。 “也曾問青黃也曾鏗鏘唱興亡”戲子身份低賤,卻也關注民生、也在臺上歌頌興亡英雄、批判前朝暴政。他只貪風月么?怕不盡然,他希望百姓不要再過著青黃不接的苦日子、他反思朝代更迭的原因、并用戲文記錄著那些百世流芳的壯舉、唾棄賣國求榮的奸人,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這幾句直接就把伶人從一個“戲癡”的形象拔高到了一個有自我意識、信仰追求的高度。有熱愛,有包容,有情懷! …… 道無情,道有情,怎思量 道無情,道有情,費思量……” 至此,四分二十六秒,整首歌完結。 而在這首歌中其實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誰是客?” 坐在臺下的觀眾,仿佛是戲園子的客人。 實際上呢?伶人唱完這一場、又唱下一場,每一場都是傾盡了心血去和,人笑癡,人笑狂,說他是個戲瘋子。然而唱悲歡、唱離合俱與他無關,他才是這場戲的客。 是看戲的人,入戲太深! 這首歌其實就是在向那些在那場戰爭中的藝術家們獻歌。 當然,一千位讀者有一千位哈姆雷特。 在第一批觀眾聽完這首周正的《赤伶》之后,很多的人都沒有聽懂,或者說聽著感覺沒有那么的得勁,感覺這不是周正的水平。 他們紛紛的跑到微博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各抒其意。 ……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