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九陽真經-《萬界武俠大冒險》
第(2/3)頁
楊行舟此時武道修為上有了瓶頸,這種瓶頸其實不單單是他在武學認知上的瓶頸,更多的則是他在知識上的積累,他在武學上的積累已經差不多了,但是在別的知識儲備上卻有著很大的不足,比如對佛道兩家精神的認知,對天地自然的感悟,這也東西雖然不能化為武功的一部分,但卻能極大的提高人的知識寬度和視野,開闊人的胸襟,對于修行上其實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當初王重陽說周伯通礙于胸懷見識,很難達到武學上的巔峰,說的就是周伯通太過癡迷練武,少了一種濟世救民的憐憫情懷,因此終生難以抵達決定之境。這句話其實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主要是看他修煉的到底是什么功夫。
周伯通修煉的是全真教的正統功法,這種正宗心法,其心正則氣正,氣正則功行,因此修行正宗心法之人,大都要秉性正直之輩,不然心性與心法不合,終究難以達到絕頂境界。
道門正宗心法是如此,佛門心法也是如此,除了儒道佛三家之外的功法,別的功法倒是對心性沒有多大的要求,只要你資質高明,為人聰慧,又在練武上用功,自然進步神速。
就像桃花島一脈的功夫,還有明教的功夫,這些功夫對心性沒有半點要求,越是正人君子反倒越不能有進境,越是邪門人物,心中沒有明顯的正邪之分的人,反倒在修行這些功法時如魚得水,成為大高手。
而楊行舟本人行事,那絕對與正人君子扯不上關系,以他的心性,想要修行《九陽真經》這等佛門典籍,自然要好好的轉換一下自己的心境才行。
要知道修行這門《九陽真經》有成的人,無論是覺遠和張無忌,都沒有急功近利的心思,反而是一種“隨緣而行”的淡然心態,不求功成,純任自然,就是因為沒有求成的念頭,反倒符合了真經要旨,練成了這門心法。
而楊行舟卻是一個急功近利的家伙,他自家人知自家事,知道以自己的心境來修佛門至高心法,必然不太合適,否則的話,修行不成也還罷了,若是強行來修,萬一走火入魔可就麻煩大了。
其實以他此時的內功修為,即便是創出這門九陽真經的高手也未必能夠比得過,九陽真經上的內功修行到大成境界,也不可能超過楊行舟此時的修為。
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楊行舟現在需要的是一種與眾不同的修行理念和運氣之法,來提升自己對武學上的見識,更重要的則是填充改善自己原本的無名心法。
他自從得到主世界金箔上的無名心法之后,每多學會一種高深的武學心法,修行的這門心法便悄然的發生改變,從他進入小世界開始,到現在,這門心法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原來精巧繁復了很多,在威力上也提升了好多倍。
這門心法就像是一個有著自我意識的生靈一般,依靠吞噬各種各樣的武學心法來壯大自身,而楊行舟則是這功法提升的受益者,這也是楊行舟為什么這么執著修行各家功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發現自己體內的武功心法好像有了自己的意識時,楊行舟曾經憂心忡忡了好久,想要忘記這門心法也做不到,這門心法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它竟然能時刻在楊行舟體內運轉,除非楊行舟能下定決心將自己的武功廢掉,否則的話,根本就無法將這心法祛除出體內。
不過這種憂心之情經過時間的推移之后,現在已經不復存在,楊行舟經過這么多年的觀察之后,已經發現這門心法的“意識”,其實就是自己的散碎念頭而已,并不是內功心法產生了意識,而是這門心法好像“抽取”自己一部分精神化為了心法運轉的核心念頭而已。
而在道家學說之中,曾說人體內有三尸大蟲,各有念頭,楊行舟一度懷疑自己體內的這門心法與三尸蟲有關,只是沒有什么佐證,他苦修武道,未嘗不是存了弄清楚其中原因的念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