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9章璧上書-《一樹相思兩閑愁》
第(2/3)頁
玉石雖然珍貴,但卻不能流通使用。只有換取銀錢才能實實在在的幫到窮苦百姓。
又因為達官顯貴經常出沒于花街柳巷一擲千金,李昊才不顧身份、拋頭露面去那種地方兜售自己的玉石。
又因為好多人都認得他是太子,故意賣好多給他銀兩。事后有求于他,他還裝傻不認,也是得罪了很多人。
還有一次,李昊生病了,不能親赴叫花村接濟窮苦的百姓,就叫陪臣勾乙代勞。
誰料勾乙將錢財交給村長后,那村長居然起了貪念私留了一部分,并且還虛報假賬。
李昊知曉后勃然大怒,親手宰了那個村長。因此還被冠上個痞子太子的罵名。
雖然受了冤枉,但他卻懶得解釋。他覺得問心無愧才是最好。
那么,那首詩是怎么寫得呢?
李昊討厭文嗖嗖,也討厭墨守成規的格律,他覺得文字應該通俗易懂,能表達意思便好,所以通篇也是大白話,沒什么格律而言。
原文如下——
此番下天牢,方覺玉宮好。
錦衣又玉食,自在伴逍遙。
誰料驚鑾駕,瞬成泡影消。
玉床變草榻,跳蚤到處咬。
老鼠吱吱叫,臭味到處飄。
窗前對勾月,悔恨知乎少。
苦心養育兒,吾卻不著調。
非是不想專,圣賢太難嚼。
搖頭又晃腦,直叫腦殼爆。
稍加不留神,皆數全忘了。
李昊本意是想寫點悔過自新的東西低頭認個錯來著,但越尋思越憋屈,就暴露出本真。有感而發了。
隨之,格律也由五個字的變成了七個字的。
師尊遷怒圣咆哮,動輒頑劣大不孝。
忐忑堆縮面朝壁,悲慟對墻低聲嘯。
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必死板禁錮教。
五更讀書皓月畢,有幾身板吃得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