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軍向南,一日之后,封常清和高仙芝向顧佐辭別并請示行止。封常清轉(zhuǎn)任河東節(jié)度使,高仙芝則遷東都留守,重新占回被范陽軍放棄的洛陽。 其實顧佐壓根兒興不起指派的興致,更不關心他們各自如何施政。這世界都快湮滅了,管老子何事? 他唯一關心的,只有靈石礦脈,若是有可能效仿終南山,靈石想必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崇玄署何必在最后幾年瘋狂搜刮靈石?這也是他安排封常清和高仙芝出鎮(zhèn)的原因。 “旁的也就不說了,二位都是主持過一方軍鎮(zhèn)的大員,該做什么,你們各自心里都有數(shù)。只是有一樁還需切記,崇玄署在藍田等處的三座靈石礦脈,要守護住,不要讓亂七八糟的宗門和宵小亂采亂挖。” 封常清當即表態(tài):“河東有兩處,年產(chǎn)靈石總計九萬,我都運至南吳州。” 高仙芝道:“藍田的礦脈年產(chǎn)七萬五千,我也同樣送往南吳州,館主放心。” 顧佐道:“我對二位抱以很大期望,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時機到了,你們便知我的安排了。靈石也不用全部送來,你們各留一萬把。” 分兵之后,顧佐繼續(xù)南下,七日之后進入劍南道,這就算回到了顧佐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了。 又過數(shù)日,便至益州,何履光帶領一千五百余經(jīng)過戰(zhàn)陣錘煉的益州兵返回大營,顧佐則終于進了益州城,接受節(jié)度幕府掌書記楊鑒的款待。給顧佐接風洗塵的,自然還有羅浮派的陸嶠、青城派的王如虎兩位幕友,以及新任益州別駕顧佑。 楊鑒先稟告,說是節(jié)度使王維幾天前南下永昌詔,特意交代,請顧佐回來后請他再往少林派一行。 王如虎沒跟顧佐面前湊熱鬧,他的伺候重點,當然是麗水詔隨軍的三位國主。這次進京,三位國主著實大開眼界。宵禁長安、戒備岐王、擁立太子、大戰(zhàn)叛軍,無論哪一樁,說出去都令人自帶無數(shù)榮光! 原來我們可以做那么多大事——這是三位國主共同的心聲,不知不覺間,對天下英雄都有了些睥睨之意。 雖說實際上的好處撈得不多,但無形之中卻極大的改變了麗水派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和顧佐綁在一起,已經(jīng)無懼青城。 其實就算沒有這一次入京,也是不用懼怕青城了,青城派源丹老道、余海滄以及青城四老都上了終南山,宗門中青黃不接,還怕什么呢? 王如虎湊上去稟告:“您三位出兵之后,崇玄署便來了公文,招您三位上終南山,說是有要事相商。我親自趕去長安送信,卻晚了,長安已被叛軍圍住,進也進不去。我又只好回麗水調(diào)兵,大軍剛進益州,聽說長安之圍已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