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朝中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向王允求情,可是王允卻越發想殺了蔡邕,斬除余孽,無一人進言成功。 就連好友馬日磾聽說后,也急忙前往對王允說:“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后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 王允一副無所畏懼的說道:“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于后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穩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 馬日磾黯然失色,沒有繼續規勸下去,謂之左右道:“王允之道必不長久于世。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 三日后,蔡邕死于獄中。一代名臣,文學家,書法家就此謝幕。成了這個亂世政治的犧牲品,其一生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外,又精于書法,擅篆、隸書。 李儒諫言道:“左將軍,在下冒死前來,卻是為了大伙以后的出路著想,若是在不起兵,我等皆要死無葬身之地。” “什么……” 董旻大驚失色,連忙詢問道:“先生何以得知?” 李儒沉頓了一下,遙看長安方向,嘆道:“王允小人也,心胸狹隘,不容外人,就連并州趙峰亦不相容,我等身為太師從屬,他豈能放過,聽聞長安已經在整頓軍馬,由張溫統帥,不日便要揮軍殺來,到時候,我等還有活命之機嘛!” 董旻愣了一下,李儒所言不無道理,沉聲說道:“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王允要致我等于死地,我等又豈會坐以待斃!” “不錯!” 李儒嚷聲開口道:“將軍所言極是,于此長安尚未站穩,若是集結重兵,圍攻長安,焉能不破,到時候將軍不但能手刃王允,還能重新興復太師的基業,挾天子以令諸侯,何愁大事不成。” “當真!” 董旻難掩心頭喜悅,疾聲呼道:“若是事成,先生居功至偉,本將軍必不相忘。” 李儒連忙抱拳道:“屬下職責所在也,一心只想為太師復仇,不敢居功。” “好!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