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今整個北方,山東、山西、河南、直隸、陜西、甘肅包括東北的遼寧、吉林、黑河,以及漠南漠北這些地方都是按照大同最新的土地管理法進行管理的。 按照大同律和大同土地管理法規定,所有的土地,無論是耕地也好,還是林地、草地又或者山林河流等資源都是大同所有,也就是國有;而在這個基礎上,國家將耕地、草地、林地等資源再劃分到各個農莊、牧場、林場,再由農莊、牧場、林場承包到戶。 最后就是每個農莊的農戶都有自己的耕地,牧場的牧民有自己的草場和牛羊,一方面是激發百姓們的生產積極性,畢竟給自己干活和給公家干活是不一樣的,同時這份承包制度也保證所有資源都是在國有體系下生產運轉。 國有,是大同目前的國策。 在如今這個大環境,這個五百年一遇的大變革時期,必須要集中資源集中力量來搞發展,才能保證大同一直前進,帶著百姓走向未來。 不過大同還有獎勵制度,包括對軍功、科研等各方面人才的獎勵,發放包括寶鈔、房屋、耕田等資源獎勵及榮譽獎勵。 大同,這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中原的國家,正在向四方展示著其蓬勃的發展力。 百姓們在中樞的號召下主動的進行生產,人們踴躍工作,工人在工廠加班加點,農民照顧耕田的同時兼顧修繕道路和維修堤壩河道,科研人員在夜以繼日的研究科學,而將士們更是不斷訓練。 三年時間,旱災并沒有給大同造成沉重的打擊,更沒有讓這個新生的國家萎靡不振,相反,再重壓之下,大同上下愈發的團結,其凝聚力高的令人難以想象。 例如江南的明朝,他們很難想象一個王朝的二品、三品大員親自帶頭下地耕種,挖掘溝渠,更難想象在遇到危險和苦難的時候不是泥腿子們沖在最前面替官老爺擋住危險,反而是官員沖在最前面。 如今大同的工業已經恢復到了一定程度,以原有的基礎為主,大同在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四地先后建立四個工業區,后又在陜西建立第五個工業區,并通過修復的直道和加緊修繕的馳道將各個工業區連接。 拖工業發展的福,軍方也進行了一波換裝,原先各鎮中的長槍、刀盾被火槍所取代,各類短缺的輕重火器逐漸在補全,原先經過大規模擴軍所面臨的裝備缺陷問題得到補全,大同軍方的力量再次得到提升。 拿水師來說,原本大同軍方繼承了北洋、東洋、西洋三個水師的精華,在這三年期間,大同陸續修繕了部分戰船,同時在大連港口趴窩的那八艘鐵甲船也終于能動彈起來了。 這個好消息可是讓大同軍方高興不已,這幾艘鐵甲船在外面游弋一圈,比什么都強。 君不見剛剛派一支由一艘鐵甲船與二十五艘各式福船組成的艦隊去東瀛的江戶灣逛了一圈,因為大同離開三年而變得有些蠢蠢欲動的東瀛立刻就安分下來。 那些不想再受制于東瀛幕府的大名們紛紛主動派人來朝貢,表現的無比乖巧。 大同這里發展一片良好,而江南的南明朝廷,還在混亂中摸索著道路。 倒不是崇禎不想勵精圖治還于舊都,而是他壓根無能為力。 南人和北人的矛盾太大了。 自大明開國的南北榜案以來,南人和北人就是互相不對付,更別提現在是北人跑到南人這家里來搶飯吃,這讓南國的士紳勛貴情何以堪啊? 但也正是這些北人的到來,讓江南涌入了大量的有錢人,這些人可是帶來了大批的金銀,加上朝廷南狩時帶來的金銀細軟,匯聚了海量金銀的江南也迎來了繁榮和奢靡。 放眼金陵,日夜燈火不息,秦淮河上更是夜夜笙歌,紙醉金迷,整個應天都在一種輕歌曼舞,燈紅酒綠的沉醉之中,似乎完全忽視了北方的大同。 自從得知大同被旱災牽制,南明小朝廷就徹底松懈下來,也就是崇禎和北人們還抱著還于舊都的想法,一直躊躇滿志的要訓練軍隊。 崇禎先是重新組建了江北四鎮,隨后又在北人們的支持下重建江南京營,重建的江南大營不再以各地的衛所兵為主,而是以募兵和鄉勇為主。 崇禎也是看明白了,那些衛所兵真的起不到什么大作用,他算是知道為什么朱由校要取締衛所了,這些衛所,沿海地區的都爛了,更別提內陸的衛所了。 也就是邊關衛所還好一些,西北、遼寧,這些地方的衛所才算有幾分當初太祖、成祖時的衛所風范。 在內閣楊嗣昌、溫體仁、施鳳來的主持下,在兵部尚書劉鴻訓的一手推動下,江南大營從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等地招募鄉勇組建募兵,同時在江浙和廣東、福建等地不斷購置火槍火炮,給崇禎訓練了一支十萬人的募兵大軍。 這支軍隊完全按照新軍的訓練方法來訓練,為了這個訓練方法,劉鴻訓還是在兵部里翻箱倒柜才找出來被兵部那些廢物壓在箱子底下吃灰的新軍操典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