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更多的民間借貸,特別是地下錢莊和小型商業銀行的相互拆借,尤其是一些高利貸公司,也跟隨著股票的崩盤,徹底破產。有些聰明的小型商業銀行,或是拆借公司及地下錢莊,看出形勢不妙,提前拋售掉手中抵押的股票或是解除質押收回現金,便逃過一劫。 而更多的一些私人資本的橡膠公司的創辦者,仿照洪尼公司的洪姓大股東一樣,早就利用信息傳播時差的不對稱優勢或是利用自己的危機敏感性,借股價處于高位時就紛紛拋出所持公司股票,攜巨款早早出逃英國甚至歐洲,而這其中,就有不少來自東方和美洲的資本家。 不幸的是大多數的破產者。不單單是持有股票的股東們,更多的是關聯方,被股票抵押的,或是倫敦及巴黎各地借貸的商業銀行和地下錢莊的存款人們。這些為數眾多的小銀行或錢莊們,因橡膠股票的猛烈跌價甚至到如今的變成差不多廢紙,而出現資金周轉嚴重失靈,不得不于瘋狂宣布倒閉破產,而他們借給那些購買橡膠股票人的資金,也不是他們自己本身的,而是從其他錢莊、商業銀行或是工廠主、商人、貴族們身上拆借而來,這樣一來,虧欠其他錢莊、銀行和民間資本人的款項牽扯得更多更復雜,根據英國首相格萊斯頓的調查,牽扯的虧空累計達到1億2前往英鎊,這對倫敦乃至整個大不列顛王國的金融和社會都造成強烈沖擊。 由于金融市場的外部性、系統性、傳遞性和風險桿桿性,在遭受這次橡膠股票事件的毀滅性損失之后,勞埃德銀行、巴克萊銀行、麥加利銀行、渣打銀行、米特蘭銀行、西敏寺銀行等一批知名商業銀行受之牽連紛紛倒閉,金融市場陷入恐慌之中。 即便是首相格萊斯頓立即采取措施,想要籌借法國的資金,從大不列顛王國財稅借撥款項,但無奈法國不但不肯借出,還埋怨英國人連累他們法蘭西金融界,而大不列顛王國的財稅也很不寬裕,恰好又是最近的多事之秋,資金尚且還需要資金,又哪里有能借的? 即便是格萊斯頓是首相,也無能為力,絲毫未能阻止金融危機的連鎖反應往下惡化漫延。 一批地下錢莊、高利貸和商業銀行的經理人、業務代表等紛紛攜帶自己能掌管的資產和客戶存款潛逃,由此衍生了更大的金融亂象損失,甚至由此造成其他還未破產的銀行也發生擠兌風潮,更有其他的實業工廠們,也開始被銀行催著還借貸的債務資金,而被迫廉價售賣資產,大為影響工廠實業。而英國的工廠實業,原本就因為紡織業的極度不景氣,加上這次的金融風潮,就更加的慘不忍睹,各行各業都開始更加的蕭條起來。 就這樣,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一下便被擊垮了。 https: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