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逐步取締軍戶與衛所制度-《正德大帝》
第(3/3)頁
這場運動既開啟了大明法治建設的步伐,也開啟了大明帝國廢除軍籍制度的步伐。
宣府的衛所全部被改成府州縣,結束了衛所制度,但這并不意味著,宣府就不會再有軍隊駐扎。
朱厚照依舊根據王守仁的建議,在宣府依舊派駐了十萬近衛軍。
同時,朱厚照則也下令著兵部尚書桂萼與楊一清負責組建新的近衛軍,而之前近衛軍中也會抽調出一支軍隊來改為邊軍,負責邊鎮防御。
這樣,新兵編為近衛軍,可以先在近衛軍中得到實戰訓練,而年齡較大的老兵改編為邊軍則可以依據實戰經驗而增強防御能力。
但也因此,近衛軍和邊軍幾乎已經成為一個系統,朱厚照便也就直接把邊軍的官員管理與指揮權歸入了近衛軍系統,且把近衛軍系統升級為大明軍事委員會。
大明軍事委員會按照原有的近衛軍指揮體系設成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裝備部、總軍法部、總后勤部和軍事法庭。
這樣一來,兵部的權力便進一步被縮小,只負責募兵訓練與軍事學堂管理以及武器研發,還有就是暫時還沒撤掉的衛所。
不過,衛所現在基本上已經是名存實亡,衛所軍戶大都逃役,成為城鎮流動人口,而衛所軍官則成為沒有土地所有權的地主。
朱厚照想著等宣府衛所制改革完畢后再抽調后進官員去改革其他衛所。
但這一切也只能一步步來,逐步取締衛所制和軍籍,需要人力和財力支持。
因為取締衛所制與軍籍不是下道圣旨那么簡單,取締了衛所制,你得派官員去那里建立官府管理,而取締了軍籍,你也得派官員去建立戶籍。
而且朱厚照取締衛所制和軍籍,也不僅僅是要將衛所制改變成府縣流官治理這種模式那么簡單,為防止胥吏禍害鄉里和避免糧長制度造成的弊端,朱厚照決定改革大明行政制度。
這一切主要是新任內閣次輔張璁負責。
內閣首輔康海是個學術性官員,對于行政方面能力與經驗不及張璁,而張璁本身也銳意革新,便主動了行政改革的進程。
首先,張璁根據朱厚照的諭旨指示,將大明的行政官員體系延伸到鄉鎮一級,且將里長與糧長合并,統一改為里正,而里正則是大明最基層的管理者,但非官員,只是吏,由各村或坊之清白有德望者任之。
而鄉鎮以上則統一納入官員體系,以前的胥吏自然也納入官員體系,給予品級和升遷機會。
因為大明疆土擴張,基本上也能保證可以將大量基層經驗豐富的胥吏被調任出去擔任知縣等官。
最值得一提的是,里長與糧長合并,糧長制度是朱元璋首創的制度,但隨著帝國的發展,已經不合時宜,甚至導致很多家庭因為擔任糧長破產或者被糧長盤剝而破產,而如今,將里長與糧長合并,等于將整個賦稅改由官府征收,以避免百姓因為被攤派公共服務任務而損失經濟利益。
當然,能這么改,也是因為大明現在在白銀大量流入后,有了改革賦稅征收制度的基礎,朱厚照下詔各省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采取改征實物為征銀元。
朱厚照沒有像歷史上張居正那樣直接在全國推行一條鞭制度。
因為大明帝國是個復雜的國家,南北有差異,在南方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銀元已經成為主流貨幣,經濟生活已經全部是靠銀元交流,百姓家或多或少都是有銀元而無糧食,所以在南方征收銀元是最利民的。
但是,在北方,商品經濟還不夠發達,大部分還都是農民,而且商業活動很多貧困地區還是以實物換取貨物。
所以,如果貿然在北方征收賦稅也以征收銀元為主,反而會對百姓造成負擔,因為百姓會為了繳稅而不得不拿著糧食去商人手里換取銀元,甚至直接借高利貸,畢竟大明的銀行機構還不可能遍布每一個鄉鎮,即便是能到銀行兌換,一旦商人操控糧價,也會導致老百姓會因為換取銀元而損失利益。
這也是為什么歷史上張居正改革會造成一些人反對一些人支持。
王安石也是一樣,他的免役法即由百姓按照貧富等級不同給官府交不同數目的錢財而免除徭役,然后由官府募集人員開展公共建設,以避免百姓因服徭役而傷農時的政策便也不被北人支持,卻被南人支持。
因為南方商品經濟發達但人口稠密,所以南方百姓有錢無地,而北方百姓有地無錢,免役法可以讓南方百姓交錢免徭役而避免耽誤農時,而北方百姓則會因為要交徭役錢不得不找商人皆高利貸。
如今朱厚照要改革大明則不得不考慮南北差異,讓各省地方官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能交錢就交錢,能交糧就交糧。
這也就造成大明朝廷的國家收入依舊還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糧食,而且依舊占據主要部分,畢竟大明還是農業占比比較大,一部分是銀元,比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但大明的國家支出則已經是銀元為主,供養軍隊、官吏以及公共建設等各項支出,皆是用銀元支付,這也就導致,大明朝廷不得不將糧食換成銀元。
好在大明有糧業局這樣一個國營糧食公司,可以在朝廷發銀元給官員軍隊等公職人員的同時把糧食賣給這些人,而從中賺取利潤,而不使得朝廷在這個經濟交換中吃虧。
朱厚照能想象得到,如果沒有糧業局這個機構的話,大量從事公共服務的人將要從商人手中換取糧食,而無疑這筆利潤會落入商人手中,造成民間資本強大。
而大明朝廷手里的糧食則會因為糧食有保質期的原因而逐漸貶值以至于導致國家利益受損。
“糧業局是維持帝國穩定的重要機構,不然,一旦出現大面積饑荒,我們將無法組織足夠的財力去解決饑荒,維持穩定!”
朱厚照如此對糧業局的官員說道。
當然,糧食與銀元兩種“貨幣”同時存在,對于大明帝國的經濟籌劃也是一個考驗,作為帝國的管理者,不得不同時考慮這兩個變量,來控制物價與稅賦的征收以及銀元的發放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