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陛下,夏言當誅!-《正德大帝》
第(1/3)頁
歲月無痕,春來夏去又一年。
大明帝國走到現在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但寰宇之內依舊是歌舞升平。
有人說新王朝建立后就會開啟一個熵增的過程,而改革與穩定秩序則是一個逆熵的過程。
朱厚照即位以來一直在抑制熵增,不過朱厚照不知道在自己之后,會不會結束抑制熵增的過程,讓王朝繼續開始趨向于無序與混亂的狀態。
好在現在天下依舊是太平無為之時,兒孫也只有兒孫福,朱厚照也無法去掌控后世,現在的他也只能做好當下,珍惜自己最后的晚年時光。
廷推的舞弊讓朱厚照發現了新崛起的商人階級越來越明顯的爭奪政治權力的跡象,他也嚴肅地處理了一批倒在商人階級糖衣炮彈下的官員。
但作為皇帝,朱厚照除了滌除造成熵增的因素,還得重建更易延緩熵增的制度。
為此,朱厚照特地召見了內閣閣臣先議議此事。
大明現在的朝政體系其實算不上很完善,雖說近衛軍各部已經專門獨立出去作為最高軍事機關,內閣也已經成為最高行政機關,吏部成為最高人事管理機構,都察院成為最高監察機關,刑部與大理寺成為最高司法機關。
但朱厚照并沒有一套和自己一起在整個帝國軍政方面謀劃全局的班底。
現在主要是內閣閣臣還在充任著這個角色,畢竟內閣閣臣負責帝國行政,更清楚帝國社會現狀。
“廷推舞弊一事,暴露了很多問題,最為人警惕的是,商人干政!一個侯路,不過是一介普通商人,居然能操縱內閣閣臣之選!若非朕親眼所見,都不敢相信!”
朱厚照說了一句,便問著內閣閣臣夏言與徐縉:“兩位愛卿有什么看法?”
夏言也看出了廷推的弊病之處,他不得不承認,時代的確變了,在弘治時期,天下商人勢力不及現在,廷推無疑更易廷推出能臣,而現在,商人勢力幾欲與權貴對抗,在江南,富賈巨商甚至已能以罷市威脅官府,如今廷推被商人操控,使官員中盡是商人子弟自然是在所難免。
所以,夏言也希望皇帝陛下能收回太阿之權,直接下中旨任免官員,當然,這種任免自然難免有失客觀,畢竟帝王也不可能對天下數萬官員了如指掌,因而,在夏言看來,最多可以由重臣薦舉,皇帝任免。
但重臣薦舉的話,又難免會因為皇帝過于器重一名重臣,而因這重臣的影響而失去理智地去任免官員。
所以,夏言覺得廷推還是要有,但不能讓太多的人參與廷推,因為讓太多的人參與廷推事實證明并沒有避免商人通過行賄等方式干政,而讓少數的重臣廷推,則更易達到平衡各方利益的目的,因為一名重臣基本上都是代表一方的利益。
“陛下,太阿本為陛下所獨掌,然萬幾冗務,已使陛下無閑暇之時,由廷臣推選,自是公允合理,然參與廷推者太多,則難免使陛下不知所有廷推者是否一心為公,故臣建議設立議政處,且定期任命一批重臣擔任議政大臣,由陛下和議政大臣廷推官員和決議要事,議政大臣與天子為奇數,議政大臣一人一票,天子作最后決議!”
“為防議政大臣專權擅政,故每任議政大臣任期不得過十年,每隔五年,天子需重新任免議政大臣,以防天子偏重于一人過久也,而議政大臣當不過九人,如此,天子方能知其根底,察其動態,且既為議政大臣者,自為國家重臣,且有德者方可居之,自然會以江山社稷為念,君王之恩義為重!”
夏言這時候上前稟道。
議政處?
議政大臣?
朱厚照想了想,也明白了夏言的意思,大明無宰相制度,也就意味著沒有決策機關,內閣本雖然有這個作用,但并不能直接代表相權,對于一個超級帝國而言,沒有一個統籌全局的決策機關的確是不行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