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處理國政也不急于這一時。” 海瑞說道。 張四維只得答應了下來,然后在這里登了岸。 一上岸,張四維才徹底把臉挎了下來,咬著牙,自言自語道: “朱厚熜,你的確厲害!但你將來總會有駕崩的一天,等你人亡,且我當國后,便是你政息的時候!” “子維兄!” 張四維剛這樣自言自語地低聲說完,卻聽見這些還候在這里的縉紳中有人在后面喊了他一聲。 張四維循聲一看,卻是自己同科進士的孫龍。 張四維知道孫龍是本地望族之后,其祖父官至禮部尚書,其父也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整個孫氏故舊遍天下。 所以,張四維也有心結交,而忙笑著拱手: “原來是文中!” 于是,張四維當晚就下榻在了孫龍的園中,而與孫龍在園中夜游起來。 張四維自然連聲贊嘆這孫家的園林精致雅趣。 而孫龍則在略作謙虛之詞的同時,嘆息說: “幸而子維兄今日能來,不然待年后,這里就要被官府收購了。” “官府收購?” 張四維大為驚訝。 孫龍笑道:“是的,我們孫氏一族有意遷去新設的皇明直統區奈良,已經遷去了一房。” “怎么突然要遷走?” 張四維問道。 孫龍嘆氣說:“兄何必明知故問!難道兄不覺得,自奸臣張孚敬曲解大禮后,就屢有當國奸臣借著實現天下大同人和之名,而令士大夫已不能在這里得自由了嗎?” “確實呀!” 張四維也跟著嘆了一口氣,接著又道:“離開好,離開好啊,只是那奈良能與這江南比嗎?” “雖說不能比,但也沒那么差!這地方本也是參照我中華文化而建,寺廟林立、宮殿成群,本地也有儒士樂伎,所以本地過去的縉紳,也沒有不適應之感,皆已開始廣造園林、大蓄家奴。” “而朝廷派去哪里的宣撫使又要靠我們教化當地庶民,自然也對我們禮敬三分,正因為此,在那邊,官紳依舊不當差不納糧,可謂禮道復興之地。” 孫龍笑著道。 張四維聽后微微一笑。 他雖然因此動了也去海外之心,但到底沒下定決心。 因為他是晉人,世代居于內地,對去海外更加慎重,自然與常年就出入倭地的浙人不能比,也就沒辦法像孫龍這樣的浙江士紳一樣對潤去倭地毫無壓力。 要知道,浙江沿海許多士民甚至跟倭人語言交流都無障礙,雙方在民間來往已經不是一兩代的事。 只是無壓力歸無壓力,不到萬不得已,對于孫龍這樣的士族也是不愿意輕易離開的。 所以,孫龍這時就因為知道了張四維的真正立場,而又說道: “本來還沒想走的,但誰知,朝廷又下了一道旨令,明確表示如果這種只讓百姓得利的國策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就要懲戒我們這些士紳!說是我們未能很好的組織好鄉愿,才讓地方沒有政清人和,所以淳安縣等地方的縉紳就先遭了殃。” “如今我士大夫,可謂是連沉默都有罪了!所以我們不能不走啊!” “是啊,嚴黨可惡!竟如此苛責縉紳,也是徹底只與百姓共天下了。” 張四維跟著感嘆了起來。 孫龍則在這時突然轉身對張四維拱手作揖道: “愚弟才干不足、身又多疾,故已無意仕途,將來撥亂反正與照拂愚弟這樣的讀書人家,也就只能指望兄長了。” 張四維見此忙拱手回禮,接著就只是笑了笑,然后往前面走去。 而孫龍接下來就跟了過來,說:“弟早已看的明白,以子維兄的才干早晚入閣拜相!將來這天下要正本清源就得子維兄來才可!” 張四維依舊不置可否,只嘆孫龍園中風景別致。 孫龍這里則笑著說道:“還有幾處景色頗為別致,還請子維兄跟我來。” “請!” 沒多久,孫龍就帶著張四維到了一水榭。 張四維很快就被水榭里的“景色”吸引住了。 因為水榭里堆滿了黃金,還站在一容貌出挑的年輕女子。 “好個堆金迭玉的風景啊!” 張四維感嘆起來。 “此乃小妹孫穎,因大父素來最寵她,所以這里的金子皆是為她準備的嫁妝。” “只是小妹一直未嫁,只愿嫁一才子,而久聞子維兄才高八斗,故只要子維兄肯納小妹,這些嫁妝就自當一同送去貴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