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主持人繼續說道:“類人機器人只有一個,代號為星者。它也是眾多機器人的另外一個核心。大家可以將它當成一個中樞,有星者的存在,機器人就能前往較遠的地方,而不用擔心失聯。” “如果有人類在飛船之中,那么星者也會是人類最佳的助手。” “接下來出艙的是挖掘者,它和探測者都有著挖掘的能力,不過挖掘者更注重于對埋藏在地層中的資源進行挖掘。” 主持人一一介紹,余下的采集者、運輸者、分揀者、維修者,紛紛出場。其中采集者和運輸者的數量都有兩個。 采集者是多足機器人,能夠對挖掘者挖掘后的場地進行資源采集,也能在地表進行采集。 運輸者是狀若貨車般的機器人,可以將采集者收集起來的資源進行運輸。 而分揀者可以對資源進行分門別類,存儲進宇宙飛船的倉庫之中,如果要對部分資源舍棄,分揀者也能將價值最少的丟掉。 維修者則可以對機器人以及飛船本身進行檢修。 直播屏幕上,一行文字浮現,這是對星海1號宇宙飛船中搭載的機器人進行了統計。 分別為:記錄者、探測者、星者、挖掘者、采集者x2、運輸者x2、分揀者、維修者。 機器人出艙之后,先是在飛船前面列隊,記錄者將自身的一條拍攝臂留在前面,它回到了隊列之中。 在眾人對這一幕疑惑的時候,主持人臉上露出笑容,她開口道:“這是在拍照,記錄者身上的攝像頭是可以拆卸的,等一會大家可以準備好截圖,這張照片傳輸過來后將會在這里給大家展示。” 眾人聞言頓時都笑了起來,此時記錄者本身的能力便展現了出來。 畫面中拍照很快結束,機器人開始動起來了。一眾機器人除開星者外,都以星海1號為中心,向著四周散開。 主持人開口道:“我們邀請到了星海航空部的副部長桑蔡亮先生,接下來由他給我們講一下這些機器人。” 畫面左下角的小框里換了一個人,身穿西裝看起來相當精干的中年人。 “大家好,我是星海航空部副部長桑蔡亮。”桑蔡亮先朝著大家伙打招呼。 “桑先生你好,接下來可能需要你介紹一下這些機器人,他們各自的行為和行動。” “好的。”桑蔡亮點點頭,此時畫面之中換了一張圖,圖上漢字標注著東西南北,而除開星者之外,各個方向上都有著兩名機器人。 大家應該有注意到這張圖上有著方向,標注了東西南北。” “月橋之上應該沒有東南西北的吧!” “對,月球之上沒有規定方向。這個方向是以星海1號為基準命名的,我們規定星海1號的頭部為北,尾部南,右邊為東,左邊為西。”桑蔡亮說道。 “原來如此。”主持人繼續說道:“桑先生,我注意到八名機器人分別前往了不同的方向,不知這是什么講究呢?畢竟有一些機器人它本身的定位是輔助?就比如說運輸者,它不應該和采集者走在一起嗎?” “其實所有的機器人都有著攝像頭,他們都有各自的眼睛,最開始會朝著各個方向新進三百米,然后會生成一個局部的地圖。” “大家可以看到,記錄者的速度最快,此刻已經朝著探測者的方向跑去,記錄者會在探測者的旁邊,等到它鉆地之后,留下一個攝像頭再離開。” “桑先生,記錄者身上有多少個攝像頭?”主持人問道。 “記錄者上面總共有三十二個攝像頭,其中一半也就是十六個可以拆卸。” “這么多!”主持人驚呼道。 畫面切換,方向圖已經被替換掉,左側換成了探測者移動的場景。 不過探測者本身帶著的攝像頭只能看到前方的場景。 不多時探測者和記錄者會合,而探測者也選擇了一個位置,展現出自身的鉆頭后,開始朝著地層深處鉆去。 只是短短一分鐘時間,已經看不到探測者的身影,場地里只有一個坑洞。一天時間鉆一千米的說法,看來真不是吹的。 記錄者在這里留下一個攝像頭后,轉而朝著采集者的方向跑去。 等到會合之時,不單單是采集者在這里,還有一名運輸者也在這里。 采集者正將一塊巖石用三條機械臂摳挖出來,而后放進了運輸者的貨倉里。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