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喪尸文化(求訂閱)-《最佳影星》
第(3/3)頁
這便是喪尸概念的最初起源。
要說最早的好萊塢喪尸電影的話,可以追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資料中提及的這部喪尸電影,是1932年由著名吸血鬼演員貝拉-盧高西出演的《白色喪尸》。
為了更清晰的掌握好萊塢的喪尸電影文化,馬修專門找來這部影片看了看,沒想到的是,這部影片與現代的喪尸片截然不同,它講述了一個巫毒教巫師以巫術把人變成喪尸,讓他們日夜無休的在糖廠里為其工作賺錢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喪尸既不吃人,肢體也不腐爛,只是膚色蒼白得如同一具尸體而已,反而其無休無止的工作讓人心生憐憫。
這也正是巫毒教中的喪尸與現代流行文化中的喪尸形象所不同的地方,巫毒教信仰中的喪尸只是巫術的產物,盡管會在巫師的指示下殺人,但本質上并不吃人,也不會通過撕咬的方式讓受害人成為喪尸。
那么喪尸是如何發展成為現在的形象呢?資料中也有相關的敘述,后來有人在喪尸身上加入了一點來自于狂犬病病毒的靈感。
于是,現代喪尸誕生了:病毒、傳染、攻擊性、無理智、以及死亡。
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流行文化中的喪尸形象由此誕生,并于1968年喬治-A -羅梅羅導演的電影《活死人之夜》中完成了它的廣泛傳播,喪尸不再是單純呆板地受人控制的苦力形象,反而變成了不生不死、肢體腐爛、撕咬活人的恐怖形象。
喬治-A-羅梅羅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現代喪尸片之父,他的“活死人系列三部曲”,不僅針砭時弊,頗具鮮明的時代特征,還有著血腥暴力、令人大開眼界喪尸場面,影響了其后不計其數的喪尸電影,也為后來的喪尸文化奠定了幾個通用的發展,堪稱喪尸界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并沿用至今。
所以喪尸電影的套路一般都比較相似,首先是原因不明的因素讓死人“起死回生”,成為喪尸,喪尸本身沒有任何意識和思考能力,依靠本能活動,而其唯一本性便是啃食人肉。
其次,喪尸會被感染,被喪尸咬到的人,死后會迅速變成喪尸。
最后,喪尸處于不生不死的狀態,所以不管如何去傷害他的肉體,喪尸還是會繼續的活動下去,唯一讓其失去行動能力的方法是爆頭,這讓很多喪尸電影都看起來血脈噴張,爆頭帶來的快感簡直無與倫比,大部分喪尸電影都是一場爆頭的盛宴。
喪尸電影除了驚悚的自帶屬性之外,還往往帶有末日、災難等屬性,所以喪尸電影的重點往往不是喪尸,而是出處于極端環境下的人類,他們如何抉擇,是互相依靠互相幫助,還是為了自己生存殘殺同類……
馬修讀過這些資料,最大的感覺就是,如果真要出現喪尸爆發的可能,最不幸的不是變成喪尸,而是幸存下來的人類,幸存者才是真正的行尸走肉。
這種有規律的生活持續了一周之后,距離凱拉-奈特莉前往英國越來越近,馬修和凱拉-奈特莉這對臨時情侶,也到了該分手的時候。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