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章 龐大的市場-《最佳影星》
第(3/3)頁
好萊塢對那邊的了解終究不夠,比如六大公司一直在督促華盛頓當局提出要求,好讓太平洋對岸的大剪刀承諾不再使用“空檔期”手段來限制進口電影——在那邊電影需求最旺盛的時期限制好萊塢大制作電影上映。
他們還希望可以提前得知,甚至是直接控制進口電影在太平洋上映的檔期,以免大剪刀習慣將好萊塢大片安排在觀影人群較少的工作日上映,或者突然同時上映多部好萊塢大片,讓它們互相爭奪票房。
對此,馬修只能說,想的太多了。
短時間內(nèi),估計太平洋對岸不會再對好萊塢大制作分賬片做出太多讓步。
現(xiàn)在的這份協(xié)議,足以讓好萊塢電影在中國開啟一段黃金時代了。
協(xié)議帶來的不僅僅是好萊塢電影收入的增加,還有來自中國的大批資金涌入好萊塢,想要從好萊塢分一杯羹。
馬修這邊也有,有兩家來自太平洋對岸的公司想要投資《速度與激情》系列,甚至想要收購十三號工作室的股份。
現(xiàn)在十三號工作室真正的股東只有他和大衛(wèi)-埃里森,馬修不會再增加第三個大股東。
至于來自于太平洋對岸的電影投資,他舉雙手歡迎。
只要他們愿意單純分享投資比例的影片票房盈利分成,加入《速度與激情》投資人行列完全不是問題。
很多好萊塢大片也在相應的增加那邊的元素,以分享13億人的巨大市場。
但沒幾個人比馬修更清楚,那邊的元素不是添加上就能夠討好觀眾的,很多還會造成反效果,像他使用丹尼爾-吳和妮妮作為群體主要演員而不是打醬油,不是其他好萊塢大制作敢做的。
他們大多都是找些華裔或者太平洋對岸的演員打醬油,卻不知道這樣極有可能讓那邊的觀眾反感。
像非大剪刀制造的特供和特殊版本,并不會討好那邊的觀眾。
放眼好萊塢,在對待太平洋對岸市場上,馬修算是頭腦最為清晰的一批人,好萊塢影片中隨意添加的元素,在成為影片看點的同時,絕大部分都會變成網(wǎng)友吐槽的“槽點”。
很多強行植入的“中式元素”,往往是好萊塢以為的“中式元素”,在太平洋對岸的觀眾自己看來,往往就顯得不接地氣,輕者成為影片槽點,重者成為影片致命傷,影響影片質(zhì)量。
客觀而言,這個年代太平洋對岸的觀眾恐怕是世界上最好伺候的電影觀眾,不要區(qū)別對待,不要刺激那幾個敏感的點,只要劇情能做到最基本的前后呼應,場面夠大,動作戲夠多,票房就不會是問題。
馬修的這部《速度與激情5》,中美兩地上映的版本沒有任何區(qū)別,場景更是放在了巴西,動作戲和大場面更不用說。
他有信心繼續(xù)贏得那邊觀眾的喜歡。
當然,在去太平洋對岸之前,馬修接受華納兄弟的邀請,要去參加《綠燈俠》的首映式。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