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基兒,你對我大吳推行的察舉制,有何見地?” 慶忌將目光放在了吳基的身上。 “這……” 吳基沉吟片刻,隨后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皇祖父,孫兒竊以為,察舉制的確適用于我大吳?!? “得益于皇祖父你在各地開辦官學,使有志之士,學有所成,民間好學之風盛行。方今天下,人們都說賴始皇帝陛下恩厚,士子能方能讀得起書,有書可讀。” “至于這察舉制,為何說適用于我大吳,只因大吳士子之眾,多如過江之鯽,不可計數。” “放在過去,私學教出來的士子很少,大多是貴族子弟,才能學習君子六藝。” “一般來說這樣的士子,往往出師之后,便能進入朝堂或地方擔任朝臣官吏。” 頓了一下,吳基又道:“然,我大吳的士子太多,以至于有的時候他們都無法各得其位,不少士子只好去從軍,或者是遠走各個藩王國,以謀個一官半職。” “士子們之才干,也分三六九等,這察舉制,乃是大吳為辨別士子才能之多寡而設立的?!? “善?;鶅?,你對察舉制的認識還算深刻,只是……還不夠充分?!? 慶忌緩聲道:“朕當年推行察舉制的初衷,在于期望二三子皆能為國家舉賢任能。事實證明,察舉制在那個時候,的確適用于大吳,為我大吳源源不斷的推舉了許多人才?!?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在寡人治下,朝臣官吏們基本上都能做到這一點?!? “但,歸根結底,察舉制對于一些士子來說,還是不公平的?!? 吳基頗為疑惑的詢問道:“皇祖父,何出此言?難道皇祖父你是擔心有奸佞之人,在收受賄賂之后,故意舉薦一些才能平庸之人,以成尸位素餐之徒乎?” “正是。” 慶忌微微頷首道:“基兒,朕的擔心,并非是沒有道理的?!?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些任人唯親之事,也是在所難免?!? “我大吳的官位,就這么多,多一個庸碌之輩占了,就少一個天資卓然之人得其位?!? “如曾參、卜子夏、李克、鄧析等人一般。他們都是諸子百家中的靈魂人物,門生故吏何其之多也?” “還有各地的郡守、縣令等等,他們為國舉薦賢才,究竟有無私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