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看到評委兼解說韓伯期竟然還主動發問了,觀眾們也不管他能不能看見,也都紛紛在彈幕上回復起了他。 “啊對對對,王榭老師就是長安人。” “口胡,他是渭城的,才不是長安的。” “我舉報,王榭老師竟然在歌詞里夾帶私貨。” “抗議,醪糟才不是長安的特產,是我們蜀地的特產,流傳到長安去的。” “所以醪糟到底是什么?” “醪糟是一種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制作時用糯米釀制,其實是整個大華區傳統的特產酒。” “臥槽,我搜索了一下,這不是我們這的酒釀嗎?” “我們這也有,不過我們這叫甜米酒。” “笑死,醪糟也算酒了?我這邊都當飲料或者甜湯喝的。” “你別說,古時候這玩意就是酒。” “懂了,小二,上一壇酒,括號里:醪糟,我今天要脹死在店里!” “哈哈哈,我們這是給孕婦補身子的。” “……” 在韓伯期逐字“翻譯”后,屏幕上的彈幕也越發的歡樂起來。 不過很快,他們就快樂不起來了。 因為戴泉聲音一挑,第三段來了。 “花槍風雪挑葫蘆” “哨棒過崗打猛虎” “謫仙對影撈玉蟾” “詩圣放歌擊浪還” 觀眾們下意識的看向了畫中畫里面的韓伯期,只見韓伯期嘴角一抽,然后有些不確定的說道: “第一句...我似乎也不知道來源,不知道王榭從哪里看到的。” “第二句嘛,同上,我也不知道。” 似乎是為了找回場面,前兩句之后韓伯期的聲音一揚: “第三句倒是很好說,《唐才子傳·李青蓮》:“青蓮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據說李青蓮死于酒后撈月,溺水而死。” “第四句還是來自王榭的詩集,化用了‘白日放歌須縱酒’。” 不過觀眾們要看的是這個嗎?他們的注意力當然在前兩句了。 “哈哈哈,韓伯期老師也有不知道的事情。” “術業有專攻,大華文化浩瀚如海,韓伯期老師有不知道的也是正常。” “誰閑的沒事看這些雜書啊,哦,除了王榭這個變態。” “關鍵是王榭還老化用自己詩集中的詩句,這是在給自己打廣告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