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小廟堂!!-《北齊怪談》
第(2/3)頁
“這里有許多事情可以做,百廢待興”
爐火帶著滾燙的熱浪,將那陣陣的寒氣遮擋在外頭。
劉桃子看向了祖珽,示意他可以吩咐了。
祖珽起身,看向了周圍的眾人,他仰起頭來,氣勢不凡,他緩緩開了口。
“諸位,從這個月到明年的三月為止,我們只有一件事要做。”
眾人紛紛看向了他。
開墾?御寒?招兵?
不同的人心里有著不同的猜測。
祖珽緩緩說道:
“補齊諸吏。”
眾人一時驚愕,魏收等人當即拍著手,魏收點著頭,臉色通紅,“祖公說的對啊,事在人為,這做事的不就是這些官吏嗎?不將他們補齊,哪里能做什么大事?”
盧思道緊隨其后,引經據典,開始為祖珽積極站隊。
田子禮,路去病,崔剛三人沒有急著發表言語,他們彼此對視了一眼。
此刻,一位留著短胡的老者站起身來,老者骨架很大,眉宇間自帶一股倔氣,“祖長史,當下最重要的是要御寒。”
“什么都比不上保護百姓重要,武川此番大的雪,各地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如今廟將軍府最需要的事情就是要及時御寒,吩咐各地做好賑災的準備,開始進行物資調度,提前往各地囤積過冬物資,以免道路受損而來不及”
這小老頭喚作元修伯。
沒錯,正兒八經的拓跋后裔。
不過,他這屬于前朝宗室里的遠親,高洋拉宗室喂魚都沒他的份。
小老頭在年輕的時候就當了尚書郎,他做過許多官職,又外放到地方當過太守,刺史,在不同的位置上都很有成績,后來在朝中擔任度支尚書(戶部尚書)。
這位算是少有的那種朝臣,他很在乎底層百姓的情況,在擔任度支尚書的期間,他日夜操勞,想盡辦法減少百姓的負擔算是個很不錯的人。
唯一的污點,就是跟祖珽的關系不錯。
元修伯剛剛說完,他的死黨唐邕就起身來贊同他,唐邕實際上比元修伯要年輕許多,雖年輕,可資歷極高,跟過高歡,跟高澄制定過政策,跟高洋出過兵,跟高演對付過大族
這位為人剛烈正直,也有些‘親民傾向’,他過去當官的時候,總是對世家豪族重拳出擊,毫不留情,每次辦案,都是能殺豪強全家就不放過一個.
眾人都偷偷看向了他們。
包括路去病都是如此,這兩位,都算是路去病長久以來的偶像了,魏收盧思道這樣的跟祖珽前來謀取個富貴,他能理解。
可這兩位為什么也會跟著一同來邊塞,他是一點都想不通。
面對起身的二人,祖珽也不生氣,他撫摸著胡須,點著頭。????“元公的思緒是對的,可就是犯了一個小錯。”
“此處不是廟堂,是衛將軍府,各地的官員,更不是您從前所接觸的地方官。”
祖珽嚴肅的說道:“過去賑災的事情總是得不到解決,這是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地方官員惡劣,生怕耽誤前程,做事怠慢,遇事喜歡隱瞞。”
“第二是廟堂的官員們糜爛,奉調度和賑災的理由,中飽私囊。”
“第三就是廟堂距離地方太遠,來回需要時日,尤其是冬天,地方等待廟堂詔令而后去賑災,往往來不及。”
元修伯一愣,沒有再去反駁。
唐邕卻深以為然,他點著頭,“奸賊確實太多了。”
祖珽換上了少有的嚴肅臉,他繼續說道:“可如今衛將軍府的情況不同,前往各地的刺史們,且不說才能,至少品性是不必多慮的,他們會全力賑災,這是不必懷疑的,廟堂濫設郡,我們如今將郡縮減,所安排的太守,也是些可用之才,而各地的縣令,很多都是小吏出身,立下許多功勞,證明了才能和品德才上來的。”
“因此我對地方的情況很是放心,我不會對他們指手畫腳,去教他們怎么去抵御雪災。”
“我們當下所要做的,就只是增加他們的實力,做好后勤的角色,讓他們能夠全力以赴就是了。”
“故而,我說第一件事就該是補齊諸吏。”
“元公可還覺得不妥?”
祖珽再次開口問道。
元修伯緩緩坐下來,“你說的對,不過,運輸物資還是需要廟將軍府來做吧?”
“哈哈哈,元公不曾來過邊塞,不知道這里的情況,邊塞的雪災不是今年才有的,每年都有,故而糧食物資也都是分開囤積,若是遇到情況,各地都能隨時救濟,地方官吏也都有足夠的經驗.”
聽著祖珽的解釋,元修伯終于不說話了。
祖珽再次看向了周圍,確定沒有人反對,這才說道;“當下的吏制,相當出色,沒有任何更改的必要!”
“我唯一想要修改的,就是關于散吏提拔的問題,地方散吏的政績和提拔,也該受到官員們的重視,也該作為地方政績的一部分!”
“另外就是律學室,我認為律學室要擴建,要正規化。”
“過去我們很急躁,需要盡快有人手來奔走,學室三十日就可以去參與考核,其余的都要在上任之后去學習掌握。”
“三十日所教出的吏,還是不太夠!”
田子禮眉頭一皺,還是沒有出口打斷,祖珽繼續說道:“當下的局勢不再是那么的緊缺,律學室的教學,我認為至少要六個月!”
路去病此刻終于開了口,“祖長史的想法很好。”
“不過,散吏大多是底層出身的人來擔任,他們往往還要養家糊口,您要讓他們六個月脫產讀書,不現實。”
“學室可以供他們吃喝,可他們的家庭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