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尾聲二-《穿成科舉文里的嫡長孫》
第(2/3)頁
倘若沒有三姐、四姐的踐行,世人又怎會相信,女子不必鎖于閨房當中。
不是裴少淮改變了身邊人,而是他與諸親師友相互改變著。
毫無疑問,夫子是自己前進路上的一道光,裴少淮道:“夫子教了學生許多許多,沒有夫子,便永遠不會有今日的少淮?!?
殘燭即將燃盡,輝光一點點黯淡下去,段夫子合上文集,含淚應道:“有你這番話,為師深感榮幸?!?
……
當日夜里,裴、徐兩府徹夜長明,忙碌著開蒙的諸多事宜。
定勝糕、筆粽、印粽,還有現磨的朱砂,一樣都不能少。
這邊“糕粽”剛剛蒸上,那邊又該起火燒松柏枝水了。
不是開蒙很重要,而是由段夫子為孩子們開蒙很重要。
天蒙蒙亮時,正觀、正敘、云辭三個洗了一身的松柏“讀書味”,穿上青袍直裰,準備就緒。裴府上到老、下到小,皆登上馬車,趕往徐府。
今日晴天,日光漫上墻檐,照在瓷白的洗硯缸上。徐家人早早用溫水一點點澆融了洗硯缸里結的厚冰,冬日里,一樽冒著水煙的白缸,顯得格外仙逸。
老阿篤推夫子出來,開蒙禮開始。
一根掩在衣物下的衣帶,牢牢將夫子綁在椅背上,使他能夠坐得筆直。
段夫子面帶些許紅暈,笑吟吟的,很是高興。他先后為徐言成的兩個孩子、正觀正敘和云辭額上點朱砂,領著他們念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稚聲朗朗對白發蒼蒼。
隨后,夫子逐一問道:“爾立何志?”
尋常人家里,不外乎是大人們教一句“學有所成,中進士得狀元”。裴徐兩家卻是任由孩子們自己來答。
小南小風已近七歲,受父親影響頗多。
小風想起父親與她的談話,父親說當才女不難,難的是天下女子皆能如愿,堂堂正正參加科考。遂應道:“回太先生,云辭立志讀書,行他人未行之路,直至女子可以不受俗世眼光所困為止。”
等到父親老了,她也老了,頭發白了,依舊不息。
這可能是一條一生都走不到盡頭的路。
小南性子安靜,心志亦高,他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是另一個志向。他道:“回太先生,小子愿世人吃飽穿暖以后,能走出一方田畝,走出家門鄉里,愿同齡者皆可如愿讀書,識字而品讀書卷。小子尚不知能做什么,欲以所愿立志?!?
“善,民富而教?!狈蜃拥馈?
百姓不再受困于一日三餐,可以從泥濘的田間走出來,這才是識字、開啟民智的起點。
輪到正敘小子了,他年歲比哥哥姐姐小不少,學問自然比不得他們,他撓撓后腦勺,機靈應道:“小子愿像大伯、父親一般,為國為民做事?!?
開蒙禮結束,段夫子看著石亭旁的洗硯缸。
這個白瓷缸隨他輾轉各處未曾棄,陪了他三代的學生,蘸水寫字,如今要交到新一輩的手里。
夫子道:“從今日起,爾等要如父輩一般,蘸洗硯缸之水練習書寫?!毕肫鹦≥厒兎讲诺牧⒅荆指锌耙粯拥南闯幐?,不變的清水,到了你們的手中,終將寫出不一樣的文章?!?
“學生謹記太先生教誨。”
禮成,小輩退下。
段夫子臉上的紅暈一點點彌散,他握著少淮的手道:“少淮,因為這身寒疾,我困于榻上,已經許多年沒能出去看看冬景,看看雪松了,你領我出去走走可好?”
周邊人皆已紅了眼眶。
段夫子又望向徐閣老,笑問道:“老同窗,讓少淮領我出去走走可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