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127章 大結局-《醉瓊枝》


    第(2/3)頁

    只是老皇帝那天到底是受了驚嚇,那天竟然有人誤傳,說是三皇子和其他皇子在皇寺被炸身亡。

    老皇帝聽了,當時就一口老痰淤堵,眼睛一翻,暈了過去。

    雖然后來又有人報,說是誤傳,卻遍尋不到當初謊報的那老太監,至于是誰安插的,更不得而知。

    而陛下這一暈,卻再沒有醒來。就在三日之后,國之大喪,隨后劉翼正式登基,國號光武。

    而后,北地大舉反攻,被封為督戰使的司徒晟代表陛下,親臨前線,鼓舞士氣。

    這一走,便是六個月有余。

    早就大腹便便的琳瑯雖然呆不住,可是她也知道這個月份安胎的重要。

    司徒晟不在她的身邊,她更是要保重自己,不給遠在前線的司徒晟添亂。

    不過她府里倒是經常來人。

    人都在傳,司徒晟從前線歸來之日,便是受封國相之時。因為老相在兩個月前告老還鄉,可是他的位置一直空缺,由左相代管,陛下遲遲沒有宣布新的國相。

    這很明顯,是給不在京城之人留了位置,畢竟新帝對司徒晟的愛重,更勝先帝。

    只是這次再無人敢質疑陛下的愛寵。

    北地連連告捷,就在前些日子,前方傳來戰報,陷落敵手十幾年的負水,終于光復!

    此等驚天偉功,除了浴血奮戰的將士,有大半是司徒晟的功勞!

    坐擁收復失地的功績,封王拜相,何人敢質疑半句?

    這樣一來,司徒府上門庭若市。懷著身孕的琳瑯可不耐這些,便是借口安胎謝客,落得清閑自在。

    就在前些日子,她按著司徒晟的吩咐,讓人安排了陶贊去從軍了。

    司徒晟說了,改不改回楊姓,是陶贊自己的事情。可配不配做楊家真正的子弟,就要看他自己爭不爭氣了。

    陶贊聽了琳瑯的轉達,沉默許久,點頭接受了兄長的善意。

    不過謝絕了別的客人,有一位貴客,楚琳瑯卻謝絕不得,只能換了衣衫,親自相迎。

    “是本宮不懂眼色,眼巴巴地來討你的嫌,你不會怪我擾你清凈吧?”一身便服的皇后陶雅姝,一邊擺弄著她給琳瑯帶來的小衣服,一邊促狹道。

    琳瑯笑著給皇后掰著西域的進貢核桃:“小的哪敢?敢嫌棄您,我是不要腦袋了?再說了,我都在府里閑得冒油了,您來看我,我自是感激不盡啊!”

    有些友情,便是一輩子的情緣。

    楚琳瑯和陶雅姝的閨蜜摯交便是如此。

    誰人不知,皇后對楚氏愛重極了,就連陛下對司徒大人的愛重與之相比,猶有不及。

    楚氏甚至不需要宮牌,隨時都可以入宮見皇后。皇后看她懷有身孕,甚至賜她免禮的尊貴。

    人都道楚氏太會專營,憑著什么也不是的出身,不但嫁給了當朝一品,還與皇后成為摯交。

    民間的說書人都覺得楚氏的經歷太傳奇,是能出錢的好范本,紛紛編撰楚氏傳,在酒樓茶室里眉飛色舞地演繹。

    楚琳瑯自己沒事的時候,都會戴著兜帽,去茶樓里聽個三文錢的段子。

    所以看皇后來,她便迫不及待地說了新聽的一段,這段書,說得正是她是如何與皇后在書院結交的。

    也得佩服這些說書人的胡掰,居然演繹出了什么皇后是女學子時,路遇滿地泥濘,這楚氏脫下自己的披風,還匍匐在地,讓陶皇后踩踏過去的故事。

    正是因為如此,陶皇后才覺得楚氏懂眼色,愈加喜歡她。

    楚琳瑯當笑話講,可是陶皇后卻氣得一扔核桃皮:“真是一群短見識的小人,這是拿你當了鉆營的宮人太監?還躺在泥地上讓人踩?是編不出精彩的折子了?”

    楚琳瑯看她居然動了氣,便笑道:“我都沒氣呢,你也快消消氣,剛出了月子,可不能動氣。”

    就在兩個月前,陶雅姝生下了皇子,滾圓的大胖小子。

    因為雅姝的產期太提前,所以新帝便延后了兩個月向群臣報喜,又讓太醫說是早產,總算是蒙混了月份,免得雅姝遭人非議。

    所以陶皇后此時應該還在“坐月子”,這次偷偷出來,也算微服出來透氣了。

    雅姝聽了楚琳瑯不在意的話,卻是不肯,抬手叫人拿了紙筆,刷刷寫了一段。

    正是當初楚琳瑯綠洲勇救同窗的一段。

    只是這一段也不是寫實的筆法,竟然還有楚氏娘子搖著龜殼掐指一算,算出有人偷襲,然后她眼觀天象,羽扇綸巾,運籌帷幄,指揮侍衛,奇謀退敵,惹來皇后感激,從此敬服了楚娘子。

    總之,陶皇后筆下的楚娘子,是個神明附體般的奇女子也!

    楚琳瑯看了,覺得這比她躺在地上給皇后墊腳還扯淡!

    可陶雅姝卻很滿意:“你在我的心里,就是女諸葛的存在!哪里是扯淡,明明就是適當文墨渲染的演義!”

    說完,她便吩咐太監,將這稿子散出去,讓茶樓的先生們都改改章程,以后誰再敢講楚娘子討好逢迎,趴在地上墊腳的段子,便要掌嘴二十!

    楚琳瑯苦笑搖頭,沒想到自己順口之言,卻給說書先生們惹了無妄之災。

    怪不得司徒晟說,身居高位者,更當謹言慎行,果真如此。

    以后,她可不敢當著陶雅姝的面亂說了。

    可惜陶皇后寫書的癮,卻被徹底勾了起來,她還打算寫個書院茶會的段子,楚娘子才情驚人,以一首詩驚艷四座,更是以琴技為媒,惹來司徒大人的傾慕。

    楚琳瑯聽得有些肚子疼,忍不住一邊捂著肚子一邊問:“司徒大人是喜歡聽彈棉花的動靜?我哪里會彈琴來著?皇后娘娘,你這不是……”

    還沒等她略顯造次的“胡編亂造”說出來,肚子便又一陣的抽痛。

    楚琳瑯顧不得打嘴仗,只能在宮縮的間歇道:“不……不好了,我這是……這是要生了!”

    她府里一早就備下了司徒晟臨行前安排好的太醫,還有三名熟手的穩娘。

    陶皇后一喊人,人就全都來齊了,一個個有條不紊地準備接生的事宜。

    陶雅姝才生不久,對生孩子的兇險還心有余悸。

    就算有人讓她回避,她也不肯走,立意要陪在琳瑯的身邊。

    可就在這時,府門前卻是馬蹄聲一片,本該一個月后才能隨著大軍班師回朝的司徒晟,一身的風塵仆仆,竟然提前一個月回到京城了。

    原來司徒晟一直算著琳瑯的產期,在前戰事穩定后,他便帶著親隨,一路快馬飛趕,日夜不停,總算提前回了京城。

    只是他沒想到,自己回來得這么精準,正趕上琳瑯生子。

    原本要進產房的陶雅姝停了腳步,任著司徒晟不顧穩娘的勸,進了產房,暫且不去打擾他們一家子的團圓。

    折騰了足足兩個時辰之后,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傳了出來。

    穩婆笑吟吟地出來報,說夫人生了個七斤重的女嬰,白胖漂亮著呢!

    陶雅姝緩緩松了一口氣,依靠在產房門邊。

    此時穩婆正將包好的襁褓放在琳瑯的懷中,而一身風塵仆仆的男子,正摟著她們母子,喜極而泣,抱著琳瑯不肯抬頭。

    而琳瑯則滿眼幸福的淚花,不住地撫摸著嬰兒還掛著胎脂的軟嫩臉頰。

    陶雅姝看了一會,悄悄退了出去,微笑地準備回宮去了。

    除了琴技為媒,待她回宮以后,還要再寫一段苦盡甘來的喜得貴女!

    那小娃娃可真好看,眼睛像極了琳瑯,透著無盡的靈光,也不知長大了要便宜哪家小子?

    就是不知她的兒子將來能不能娶到司徒家的這一顆掌上明珠?

    ……

    光武之年,大晉收復負水失地,追敵三千里,讓荊國不敢再犯。

    司徒晟臨危受命,不負皇恩,受封國相,輔佐新帝國事。

    史書記載,司徒公,鞠躬盡瘁,先后輔佐三代帝王。

    他一生至偉,為人娶妻,皆與常人不同。在年四十時,被皇帝封為安國公,子孫后代,承受世襲食邑。

    其妻楚氏,雖是二嫁之人,卻奇女子也,國相夫人一生順遂,生有二女二子,湊成二“好”。

    關于她的話本,不知何人編撰,真是在茶樓里層出不窮,為人津津樂道……

    作者有話說:

    咩琳瑯的陪伴就要告一段落了明早還有甜蜜的番外,進獻給親親們啊

    散碎的金塊,被收集起來,充做了軍餉。

    只是老皇帝那天到底是受了驚嚇,那天竟然有人誤傳,說是三皇子和其他皇子在皇寺被炸身亡。

    老皇帝聽了,當時就一口老痰淤堵,眼睛一翻,暈了過去。

    雖然后來又有人報,說是誤傳,卻遍尋不到當初謊報的那老太監,至于是誰安插的,更不得而知。

    而陛下這一暈,卻再沒有醒來。就在三日之后,國之大喪,隨后劉翼正式登基,國號光武。

    而后,北地大舉反攻,被封為督戰使的司徒晟代表陛下,親臨前線,鼓舞士氣。

    這一走,便是六個月有余。

    早就大腹便便的琳瑯雖然呆不住,可是她也知道這個月份安胎的重要。

    司徒晟不在她的身邊,她更是要保重自己,不給遠在前線的司徒晟添亂。

    不過她府里倒是經常來人。

    人都在傳,司徒晟從前線歸來之日,便是受封國相之時。因為老相在兩個月前告老還鄉,可是他的位置一直空缺,由左相代管,陛下遲遲沒有宣布新的國相。

    這很明顯,是給不在京城之人留了位置,畢竟新帝對司徒晟的愛重,更勝先帝。

    只是這次再無人敢質疑陛下的愛寵。

    北地連連告捷,就在前些日子,前方傳來戰報,陷落敵手十幾年的負水,終于光復!

    此等驚天偉功,除了浴血奮戰的將士,有大半是司徒晟的功勞!

    坐擁收復失地的功績,封王拜相,何人敢質疑半句?

    這樣一來,司徒府上門庭若市。懷著身孕的琳瑯可不耐這些,便是借口安胎謝客,落得清閑自在。

    就在前些日子,她按著司徒晟的吩咐,讓人安排了陶贊去從軍了。

    司徒晟說了,改不改回楊姓,是陶贊自己的事情。可配不配做楊家真正的子弟,就要看他自己爭不爭氣了。

    陶贊聽了琳瑯的轉達,沉默許久,點頭接受了兄長的善意。

    不過謝絕了別的客人,有一位貴客,楚琳瑯卻謝絕不得,只能換了衣衫,親自相迎。

    “是本宮不懂眼色,眼巴巴地來討你的嫌,你不會怪我擾你清凈吧?”一身便服的皇后陶雅姝,一邊擺弄著她給琳瑯帶來的小衣服,一邊促狹道。

    琳瑯笑著給皇后掰著西域的進貢核桃:“小的哪敢?敢嫌棄您,我是不要腦袋了?再說了,我都在府里閑得冒油了,您來看我,我自是感激不盡啊!”

    有些友情,便是一輩子的情緣。

    楚琳瑯和陶雅姝的閨蜜摯交便是如此。

    誰人不知,皇后對楚氏愛重極了,就連陛下對司徒大人的愛重與之相比,猶有不及。

    楚氏甚至不需要宮牌,隨時都可以入宮見皇后。皇后看她懷有身孕,甚至賜她免禮的尊貴。

    人都道楚氏太會專營,憑著什么也不是的出身,不但嫁給了當朝一品,還與皇后成為摯交。

    民間的說書人都覺得楚氏的經歷太傳奇,是能出錢的好范本,紛紛編撰楚氏傳,在酒樓茶室里眉飛色舞地演繹。

    楚琳瑯自己沒事的時候,都會戴著兜帽,去茶樓里聽個三文錢的段子。

    所以看皇后來,她便迫不及待地說了新聽的一段,這段書,說得正是她是如何與皇后在書院結交的。

    也得佩服這些說書人的胡掰,居然演繹出了什么皇后是女學子時,路遇滿地泥濘,這楚氏脫下自己的披風,還匍匐在地,讓陶皇后踩踏過去的故事。

    正是因為如此,陶皇后才覺得楚氏懂眼色,愈加喜歡她。

    楚琳瑯當笑話講,可是陶皇后卻氣得一扔核桃皮:“真是一群短見識的小人,這是拿你當了鉆營的宮人太監?還躺在泥地上讓人踩?是編不出精彩的折子了?”

    楚琳瑯看她居然動了氣,便笑道:“我都沒氣呢,你也快消消氣,剛出了月子,可不能動氣。”

    就在兩個月前,陶雅姝生下了皇子,滾圓的大胖小子。

    因為雅姝的產期太提前,所以新帝便延后了兩個月向群臣報喜,又讓太醫說是早產,總算是蒙混了月份,免得雅姝遭人非議。

    所以陶皇后此時應該還在“坐月子”,這次偷偷出來,也算微服出來透氣了。

    雅姝聽了楚琳瑯不在意的話,卻是不肯,抬手叫人拿了紙筆,刷刷寫了一段。

    正是當初楚琳瑯綠洲勇救同窗的一段。

    只是這一段也不是寫實的筆法,竟然還有楚氏娘子搖著龜殼掐指一算,算出有人偷襲,然后她眼觀天象,羽扇綸巾,運籌帷幄,指揮侍衛,奇謀退敵,惹來皇后感激,從此敬服了楚娘子。

    總之,陶皇后筆下的楚娘子,是個神明附體般的奇女子也!

    楚琳瑯看了,覺得這比她躺在地上給皇后墊腳還扯淡!

    可陶雅姝卻很滿意:“你在我的心里,就是女諸葛的存在!哪里是扯淡,明明就是適當文墨渲染的演義!”

    說完,她便吩咐太監,將這稿子散出去,讓茶樓的先生們都改改章程,以后誰再敢講楚娘子討好逢迎,趴在地上墊腳的段子,便要掌嘴二十!

    楚琳瑯苦笑搖頭,沒想到自己順口之言,卻給說書先生們惹了無妄之災。

    怪不得司徒晟說,身居高位者,更當謹言慎行,果真如此。

    以后,她可不敢當著陶雅姝的面亂說了。

    可惜陶皇后寫書的癮,卻被徹底勾了起來,她還打算寫個書院茶會的段子,楚娘子才情驚人,以一首詩驚艷四座,更是以琴技為媒,惹來司徒大人的傾慕。

    楚琳瑯聽得有些肚子疼,忍不住一邊捂著肚子一邊問:“司徒大人是喜歡聽彈棉花的動靜?我哪里會彈琴來著?皇后娘娘,你這不是……”

    還沒等她略顯造次的“胡編亂造”說出來,肚子便又一陣的抽痛。

    楚琳瑯顧不得打嘴仗,只能在宮縮的間歇道:“不……不好了,我這是……這是要生了!”

    她府里一早就備下了司徒晟臨行前安排好的太醫,還有三名熟手的穩娘。

    陶皇后一喊人,人就全都來齊了,一個個有條不紊地準備接生的事宜。

    陶雅姝才生不久,對生孩子的兇險還心有余悸。

    就算有人讓她回避,她也不肯走,立意要陪在琳瑯的身邊。

    可就在這時,府門前卻是馬蹄聲一片,本該一個月后才能隨著大軍班師回朝的司徒晟,一身的風塵仆仆,竟然提前一個月回到京城了。

    原來司徒晟一直算著琳瑯的產期,在前戰事穩定后,他便帶著親隨,一路快馬飛趕,日夜不停,總算提前回了京城。

    只是他沒想到,自己回來得這么精準,正趕上琳瑯生子。

    原本要進產房的陶雅姝停了腳步,任著司徒晟不顧穩娘的勸,進了產房,暫且不去打擾他們一家子的團圓。

    折騰了足足兩個時辰之后,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傳了出來。

    穩婆笑吟吟地出來報,說夫人生了個七斤重的女嬰,白胖漂亮著呢!

    陶雅姝緩緩松了一口氣,依靠在產房門邊。

    此時穩婆正將包好的襁褓放在琳瑯的懷中,而一身風塵仆仆的男子,正摟著她們母子,喜極而泣,抱著琳瑯不肯抬頭。

    而琳瑯則滿眼幸福的淚花,不住地撫摸著嬰兒還掛著胎脂的軟嫩臉頰。

    陶雅姝看了一會,悄悄退了出去,微笑地準備回宮去了。

    除了琴技為媒,待她回宮以后,還要再寫一段苦盡甘來的喜得貴女!

    那小娃娃可真好看,眼睛像極了琳瑯,透著無盡的靈光,也不知長大了要便宜哪家小子?

    就是不知她的兒子將來能不能娶到司徒家的這一顆掌上明珠?

    ……

    光武之年,大晉收復負水失地,追敵三千里,讓荊國不敢再犯。

    司徒晟臨危受命,不負皇恩,受封國相,輔佐新帝國事。

    史書記載,司徒公,鞠躬盡瘁,先后輔佐三代帝王。

    他一生至偉,為人娶妻,皆與常人不同。在年四十時,被皇帝封為安國公,子孫后代,承受世襲食邑。

    其妻楚氏,雖是二嫁之人,卻奇女子也,國相夫人一生順遂,生有二女二子,湊成二“好”。

    關于她的話本,不知何人編撰,真是在茶樓里層出不窮,為人津津樂道……

    作者有話說:

    咩琳瑯的陪伴就要告一段落了明早還有甜蜜的番外,進獻給親親們啊

    散碎的金塊,被收集起來,充做了軍餉。

    只是老皇帝那天到底是受了驚嚇,那天竟然有人誤傳,說是三皇子和其他皇子在皇寺被炸身亡。

    老皇帝聽了,當時就一口老痰淤堵,眼睛一翻,暈了過去。

    雖然后來又有人報,說是誤傳,卻遍尋不到當初謊報的那老太監,至于是誰安插的,更不得而知。

    而陛下這一暈,卻再沒有醒來。就在三日之后,國之大喪,隨后劉翼正式登基,國號光武。

    而后,北地大舉反攻,被封為督戰使的司徒晟代表陛下,親臨前線,鼓舞士氣。

    這一走,便是六個月有余。

    早就大腹便便的琳瑯雖然呆不住,可是她也知道這個月份安胎的重要。

    司徒晟不在她的身邊,她更是要保重自己,不給遠在前線的司徒晟添亂。

    不過她府里倒是經常來人。

    人都在傳,司徒晟從前線歸來之日,便是受封國相之時。因為老相在兩個月前告老還鄉,可是他的位置一直空缺,由左相代管,陛下遲遲沒有宣布新的國相。

    這很明顯,是給不在京城之人留了位置,畢竟新帝對司徒晟的愛重,更勝先帝。

    只是這次再無人敢質疑陛下的愛寵。

    北地連連告捷,就在前些日子,前方傳來戰報,陷落敵手十幾年的負水,終于光復!

    此等驚天偉功,除了浴血奮戰的將士,有大半是司徒晟的功勞!

    坐擁收復失地的功績,封王拜相,何人敢質疑半句?

    這樣一來,司徒府上門庭若市。懷著身孕的琳瑯可不耐這些,便是借口安胎謝客,落得清閑自在。

    就在前些日子,她按著司徒晟的吩咐,讓人安排了陶贊去從軍了。

    司徒晟說了,改不改回楊姓,是陶贊自己的事情。可配不配做楊家真正的子弟,就要看他自己爭不爭氣了。

    陶贊聽了琳瑯的轉達,沉默許久,點頭接受了兄長的善意。

    不過謝絕了別的客人,有一位貴客,楚琳瑯卻謝絕不得,只能換了衣衫,親自相迎。

    “是本宮不懂眼色,眼巴巴地來討你的嫌,你不會怪我擾你清凈吧?”一身便服的皇后陶雅姝,一邊擺弄著她給琳瑯帶來的小衣服,一邊促狹道。

    琳瑯笑著給皇后掰著西域的進貢核桃:“小的哪敢?敢嫌棄您,我是不要腦袋了?再說了,我都在府里閑得冒油了,您來看我,我自是感激不盡啊!”

    有些友情,便是一輩子的情緣。

    楚琳瑯和陶雅姝的閨蜜摯交便是如此。

    誰人不知,皇后對楚氏愛重極了,就連陛下對司徒大人的愛重與之相比,猶有不及。

    楚氏甚至不需要宮牌,隨時都可以入宮見皇后。皇后看她懷有身孕,甚至賜她免禮的尊貴。

    人都道楚氏太會專營,憑著什么也不是的出身,不但嫁給了當朝一品,還與皇后成為摯交。

    民間的說書人都覺得楚氏的經歷太傳奇,是能出錢的好范本,紛紛編撰楚氏傳,在酒樓茶室里眉飛色舞地演繹。

    楚琳瑯自己沒事的時候,都會戴著兜帽,去茶樓里聽個三文錢的段子。

    所以看皇后來,她便迫不及待地說了新聽的一段,這段書,說得正是她是如何與皇后在書院結交的。

    也得佩服這些說書人的胡掰,居然演繹出了什么皇后是女學子時,路遇滿地泥濘,這楚氏脫下自己的披風,還匍匐在地,讓陶皇后踩踏過去的故事。

    正是因為如此,陶皇后才覺得楚氏懂眼色,愈加喜歡她。

    楚琳瑯當笑話講,可是陶皇后卻氣得一扔核桃皮:“真是一群短見識的小人,這是拿你當了鉆營的宮人太監?還躺在泥地上讓人踩?是編不出精彩的折子了?”

    楚琳瑯看她居然動了氣,便笑道:“我都沒氣呢,你也快消消氣,剛出了月子,可不能動氣。”

    就在兩個月前,陶雅姝生下了皇子,滾圓的大胖小子。

    因為雅姝的產期太提前,所以新帝便延后了兩個月向群臣報喜,又讓太醫說是早產,總算是蒙混了月份,免得雅姝遭人非議。

    所以陶皇后此時應該還在“坐月子”,這次偷偷出來,也算微服出來透氣了。

    雅姝聽了楚琳瑯不在意的話,卻是不肯,抬手叫人拿了紙筆,刷刷寫了一段。

    正是當初楚琳瑯綠洲勇救同窗的一段。

    只是這一段也不是寫實的筆法,竟然還有楚氏娘子搖著龜殼掐指一算,算出有人偷襲,然后她眼觀天象,羽扇綸巾,運籌帷幄,指揮侍衛,奇謀退敵,惹來皇后感激,從此敬服了楚娘子。

    總之,陶皇后筆下的楚娘子,是個神明附體般的奇女子也!

    楚琳瑯看了,覺得這比她躺在地上給皇后墊腳還扯淡!

    可陶雅姝卻很滿意:“你在我的心里,就是女諸葛的存在!哪里是扯淡,明明就是適當文墨渲染的演義!”

    說完,她便吩咐太監,將這稿子散出去,讓茶樓的先生們都改改章程,以后誰再敢講楚娘子討好逢迎,趴在地上墊腳的段子,便要掌嘴二十!

    楚琳瑯苦笑搖頭,沒想到自己順口之言,卻給說書先生們惹了無妄之災。

    怪不得司徒晟說,身居高位者,更當謹言慎行,果真如此。

    以后,她可不敢當著陶雅姝的面亂說了。

    可惜陶皇后寫書的癮,卻被徹底勾了起來,她還打算寫個書院茶會的段子,楚娘子才情驚人,以一首詩驚艷四座,更是以琴技為媒,惹來司徒大人的傾慕。

    楚琳瑯聽得有些肚子疼,忍不住一邊捂著肚子一邊問:“司徒大人是喜歡聽彈棉花的動靜?我哪里會彈琴來著?皇后娘娘,你這不是……”

    還沒等她略顯造次的“胡編亂造”說出來,肚子便又一陣的抽痛。

    楚琳瑯顧不得打嘴仗,只能在宮縮的間歇道:“不……不好了,我這是……這是要生了!”

    她府里一早就備下了司徒晟臨行前安排好的太醫,還有三名熟手的穩娘。

    陶皇后一喊人,人就全都來齊了,一個個有條不紊地準備接生的事宜。

    陶雅姝才生不久,對生孩子的兇險還心有余悸。

    就算有人讓她回避,她也不肯走,立意要陪在琳瑯的身邊。

    可就在這時,府門前卻是馬蹄聲一片,本該一個月后才能隨著大軍班師回朝的司徒晟,一身的風塵仆仆,竟然提前一個月回到京城了。

    原來司徒晟一直算著琳瑯的產期,在前戰事穩定后,他便帶著親隨,一路快馬飛趕,日夜不停,總算提前回了京城。

    只是他沒想到,自己回來得這么精準,正趕上琳瑯生子。

    原本要進產房的陶雅姝停了腳步,任著司徒晟不顧穩娘的勸,進了產房,暫且不去打擾他們一家子的團圓。

    折騰了足足兩個時辰之后,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傳了出來。

    穩婆笑吟吟地出來報,說夫人生了個七斤重的女嬰,白胖漂亮著呢!

    陶雅姝緩緩松了一口氣,依靠在產房門邊。

    此時穩婆正將包好的襁褓放在琳瑯的懷中,而一身風塵仆仆的男子,正摟著她們母子,喜極而泣,抱著琳瑯不肯抬頭。

    而琳瑯則滿眼幸福的淚花,不住地撫摸著嬰兒還掛著胎脂的軟嫩臉頰。

    陶雅姝看了一會,悄悄退了出去,微笑地準備回宮去了。

    除了琴技為媒,待她回宮以后,還要再寫一段苦盡甘來的喜得貴女!

    那小娃娃可真好看,眼睛像極了琳瑯,透著無盡的靈光,也不知長大了要便宜哪家小子?

    就是不知她的兒子將來能不能娶到司徒家的這一顆掌上明珠?

    ……

    光武之年,大晉收復負水失地,追敵三千里,讓荊國不敢再犯。

    司徒晟臨危受命,不負皇恩,受封國相,輔佐新帝國事。

    史書記載,司徒公,鞠躬盡瘁,先后輔佐三代帝王。

    他一生至偉,為人娶妻,皆與常人不同。在年四十時,被皇帝封為安國公,子孫后代,承受世襲食邑。

    其妻楚氏,雖是二嫁之人,卻奇女子也,國相夫人一生順遂,生有二女二子,湊成二“好”。

    關于她的話本,不知何人編撰,真是在茶樓里層出不窮,為人津津樂道……

    作者有話說:

    咩琳瑯的陪伴就要告一段落了明早還有甜蜜的番外,進獻給親親們啊

    散碎的金塊,被收集起來,充做了軍餉。

    只是老皇帝那天到底是受了驚嚇,那天竟然有人誤傳,說是三皇子和其他皇子在皇寺被炸身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