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全部都是新的-《明朝第一駙馬》
第(2/3)頁
“乳山村人~”
“軍戶嗎?”
“民戶~”
“那你先候著~”張貴山笑笑,手指一邊的水缸:”先去喝口水,候著,咱們優先關照軍戶~~來,下一個~~”
一個上午的時間,宋家一共錄用四百名雇工,這些雇工仍然以小旗、總旗、百戶的編制進行管理,但是不落軍籍。在基本工錢方面:新雇工稱之為新丁,每人每月五斗糧;工作一年以上的,升級為短工,每人每月五斗一升;工作兩年以上的,升級為長工,每人每月五斗二升。在獎勵方面:每月評級為一等的,可以得到額外獎勵的五斗糧;評級為二等的,可以得到額外獎勵四斗糧;如果是評級為下等的,就要扣掉一斗糧的工錢。如果連續三個月評級為下等,便除名
為了方便這些雇工在田間勞作,他們也大多不住在所城里,同時所城里也住不下那么多人。宋友亮為他們專門安排的屯屋,屯屋全部采用客家土樓圍屋的形制來建造,屯屋的規模大小不一,小的屯屋里面分布著二、三十間住房,可以容納上百人,大的則有三、四百間房,可以居住上千人,屯屋大小以周圍百姓多少來決定。外墻用三合土壘筑而成,即用石灰、黃泥和沙或鵝卵石相拌,還摻入桐油、糖漿、糯米漿等粘性物筑墻,此種屯屋墻體的堅韌耐久性毫不遜色于鋼筋混凝土墻。外墻厚八尺,高約二丈,四角向外凸出建有敵樓;敵樓和四周圍墻均設有瞭望孔和射擊孔。屯屋一層作廚房、柴草間、牛豬欄;二、三層為貯藏室和寢室;四樓即頂層樓是戰略用房,既不住人也不置放雜物,且間間有門連通;其走馬樓上下環行四通八達。一座屯屋一般只有一扇外門供進出。此門是整個屯屋的安危所在,故門墻特別加厚,門框亦為巨石制成,并備有橫豎柵欄桿,以防不測。厚實的門板包以鐵皮,有粗實門桿。板門后大多還有一道閘門,閘門之后還有一重便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有水漏。如門一旦被攻破,可從兩側和敵樓予以夾擊,還可以在通往屯屋內一道道巷門窄路途中阻擊。屯屋中還掘有水井,設有專門囤積糧草的倉庫,其它生活設施也一應俱全。一旦有事,緊閉外門,可以堅守1~2個月之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之后,就要解決勞動工具的問題了。海陽千戶所有專門軍械所,有一批軍匠專門負責打造兵器和農具。大明律規定:凡是不能負擔戰斗任務的軍士,一律學習制造軍器。經過學習穿甲、制造弓箭等技術后充任軍匠。軍匠和軍戶一樣,都是住在被指定的衛所里面,不得隨意移動。不過因為忘戰依舊,軍械所完全蛻變成了農具站。
軍匠的待遇也是可憐的很,單看他們住的都是茅草屋就可見一斑。墻壁是可憐的夯土墻,很有層次,每一層的夯土都用甘草和高粱葉子隔開,經過長年累月風吹雨打風化和沖刷后,甘草和高粱葉子邊開始赤身裸體的再風中飄揚,象干尸風化后的碎片,嶙峋而恐怖。
“喂~~宋公子來了~~還不迎接?”許二多扯著大嗓門,有點狐假虎威地喊道
一聽說宋公子來了,幾個工匠趕緊丟下手里的活,連滾帶爬地過來行禮,”小人拜見公子~~”
宋友亮想去扶住一個工匠,結果一靠近那衣衫襤褸的工匠,立刻被他身上的臭味沖了一下鼻子,弄得宋友亮放棄了這個想法
“宋公子來啦~~”一個衣服稍顯整潔,但是打著補丁的男人也快步從旁邊一間茅草屋里出來,這人是匠戶的頭領,軍匠既然脫胎于軍戶,編制上自然也是一樣的。管理這批匠戶的總旗姓左,名叫安明
宋友亮此時只是個普通軍戶之子,左安明卻是總旗,按理說應該宋友亮向左安明行禮才是??烧l叫宋友亮是下任百戶的準繼承人呢?于是左百戶恭恭敬敬地向宋友亮行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