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扭起大秧歌-《明朝第一駙馬》
第(2/3)頁
結果蘇吏員送來的是糧食三百石,見宋千斤皺著眉頭,蘇吏員說道:”宋千戶,別不知好歹,要不是鄒指揮的關系,你連這一半都拿不到。”
宋千斤自然只能陪笑臉,還偷偷塞給蘇吏員五兩銀子。蘇吏員拿了銀子,便私下告訴宋千斤,”其實這是朝廷撥下來的賑災錢糧,被上峰挪用拿來發餉。指揮使大人和知縣熟絡,多分到一些,你能拿到一份這就已經不錯了,別的衛所一個銅錢一粒糧食都沒分到的也大有人在~~”
蘇吏員在返回大嵩衛的路上,看見路邊有許多農夫在整理土地,澆水施肥,而且田地顯然是新開墾的,不禁納悶,”就這年景還開荒?宋家一老一少沒發燒吧?就算有指揮大人照顧,那也不能~~~”不過蘇吏員轉念一想,這管我何事?讓這一老一少去瘋吧
看到這批糧食,宋千斤習慣性地打算把它們往自己庫房里運。宋友亮笑道”爹啊,咱們以后也不愁這點糧食,我看快過年,就把這糧食都發下去,讓大伙兒開開心心過個年~~”
“行,就聽我兒的~~”宋千斤對這個兒子是越來越視如珍寶了
崇禎十一年二月,海陽所城外響起了久違的秧歌聲,那是海陽大秧歌。海陽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鳳城鎮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這是有關海陽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于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于漢,創于明,興于大嵩衛城。
海陽秧歌結構嚴謹,秧歌隊分指揮、演員、樂隊三部分組成。演員分男女演員兩種,人數多則幾十人。男演員叫”花鼓”,一般由16至24名男青年組成。貨郎與翠花是表現鄉間小商人走街串巷、村姑娘挑買小百貨的生活情節。丑婆則是鄉間老婦扮相,傻小是頑皮孩童扮相,兩人在秧歌表演中不受限,可隨意跑動,逗鬧嬉笑,取悅觀眾。扮老頭、老婆的表演者隨秧歌隊跑場,并指揮樂大夫點報表演節目。海陽秧歌的演出步驟有:拜進、拜出,串街、走大陣,耍小場、跑陣式,演場。”拜進”與”拜出”主要是用于秧歌隊與接受單位的聯系和告別;而顯示秧歌隊陣容、技藝和進入表演場地開辟表演區域、拉大場的表演叫”串街”、”走大陣”;”耍小場”和”跑陣式”為秧歌隊中幾種角色的重復表演和各種圖案變換的默契配合,猶如眾星捧月;”演場”則是以上幾種形式的”煞板收勢”。秧歌隊按逆時針方向走大圓場,指揮樂大夫舞至中間點報節目,各種秧歌小戲舞蹈節目依次亮相表演,其他演員蹲地小憩。
雖然扭秧歌的人都穿著舊襖子,但是他們各個興高采烈,一些新來的戶民和雇工不是海陽當地人,不會扭秧歌,但是受海陽人的感染,也一起手舞足蹈起來。
有些老頭老太更是喜極而泣,說道:”以前肚子都吃不飽,有多少年沒扭這秧歌了。如今托宋公子的福~~~”
崇禎十年二月農歷新年,海陽所象開了集市一般熱鬧非凡,堡內堡外到處擺滿了圓桌和方桌。堡中心的空地上,十口大鍋一字排開,每口鍋里熱氣騰騰,把個小小的海陽所弄得水汽繚繞,好似仙境。鍋里的肉香飄出十里八地,惹得人口水直流。千戶所里從宋千斤開始,各級官員都拿出一些體己銀子和自己存糧,麥粉、蔬菜和禽肉源源不斷地運到廚房,剛堆成一座小山,一轉眼的功夫就又塌了下去
宋千斤在海陽所擺下流水席,只要是海陽所的人,不管是雇工還是軍戶,都可以坐下就吃,吃完就走。第一批來吃喝的,是負責在周圍警戒的軍士。這些海陽所的兵丁好幾年沒沾到肉味了,有人吃得狼狽起來,把褲腰帶松了又松,臨走還不忘往懷里塞幾個麥餅或是藏一塊肉的。有的老軍戶一輩子都沒吃過這樣的大席面,剛放下筷子,出去解個手,手也不洗回來接著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