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財路要多多開-《明朝第一駙馬》
第(2/3)頁
有人喊道:”只要是千戶領著咱們發財致富,干什么都好~”
“對,干什么都好~”
這兩年來,海陽所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除了千戶、副千戶的宅邸是瓦房,還是破破舊舊的,其他軍戶住的都是茅草屋,可謂四面通風。如今,千戶和副千戶的宅邸早就成了大四合院。其余但凡接受了宋家雇傭的普通軍戶也清一色的住上了瓦房。
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走在街道上的行人再沒破衣爛衫、邋里邋遢的了。大部分人都穿上了新衣裳,梳洗整齊。偶有老人舍不得把舊衣服扔掉,依舊穿著打著補丁的舊衣服,不過也都洗得干干凈凈。人人面色紅潤,精神煥發,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微笑
由于海陽最近種植的農作物都是糧食作物,所以瓜果蔬菜比較少,于是周圍地方的百姓中有些人頭腦活絡,便挑著一些自己種的瓜果蔬菜來海陽販賣,因為他們進不了海陽城,所以索性在城外的屯屋附近擺地攤。好在明朝沒有城管,宋友亮也不打算組織城管,于是這些地攤便越來越多,最后居然在屯屋周圍自發形成了一個個夜市。
而在海陽南部的炮臺嘴一帶,每天出海捕魚的漁船越來越多,船只也越來越大。每天,在這三個地方都有數萬斤鮮魚和海產的交易。原來的荒灘,如今自發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魚市。
所謂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無工不富。宋友亮已經在海陽建立了穩固的農業基礎和商業基礎,現在的海陽人只要不懶惰,又有些小聰明的人,即便不受雇于宋家,混個溫飽甚至小康都是不難的。解決了溫飽,需求也自然要向更高層次發展。
當然,依照現在的工藝技術水平,所謂工業也就是手工工場的水平。宋友亮現下的工匠主要是原海陽軍械所的匠戶,孫和京、沈卜琦等人,以及新雇傭的西洋工匠多哥斯。于是,宋友亮將手工作坊劃分為四大塊——民用、軍用、礦務、造船,民用局又細分為打造鐮刀、鋤頭的農器所和打造大型農業機械的農機所;軍用局又細分為打造刀劍長矛的銳器所、打造盔甲戰袍的甲胄所、打造弓弩的弓弩所和打造火槍的火器所。礦務分為礦山和鹽場兩部分,位于古龍嘴半島的造船所又分為民船和軍船兩部分。
民用局由新提拔圍百戶原總旗左安民管轄,他打了幾十年農具了,打出的鐮刀比雁翎刀和樸刀還好。再說眼下民用局是賺錢的部門,左安明也樂得于此。軍用局有孫和斗與沈卜琦一起管理,眼下的目標是批量生產燧發滑膛槍槍。至于多哥斯的螺旋線膛槍,由于生產成本高,費工費時,暫時不要求量產,宋友亮又專門為制造局新招募了一批小伙子,挑選其中頭腦靈活的跟著多哥斯學習手藝,做到人才本土化。礦務由沈履素負責,只要掌管石灰、黏土、花崗石和大理石的開采以及鹽場管理。至于造船,則由新雇傭的鄧連生負責,此人原是匠戶,世代以造船為業。宋友亮籌建造船所時,重金聘請來的。只是眼下造船所以打造漁船和小型商船為主,這讓造慣了樓船大艦的鄧連生有些不過癮
崇禎十一年七月,經過一個月的籌備,海陽手工工場正式開業了。開業當天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扭秧歌、舞獅子、踩高蹺、耍雜技的把現場氣氛渲染地十分熱烈。宋友亮請來了指揮使宋國政、登州同知王子林,請二人為手工工場剪彩。二人哪知道什么叫剪彩,只是照著宋友亮的樣子,用剪刀剪斷紅綬帶。
“賢侄真是大展宏圖,前途不可限量啊~”宋國政輕撫宋友亮的肩膀,”一筆寫不出兩個宋字~”宋國政壓低聲音說道:”以后再有這樣的好事,可不能忘了你老叔我喲~”
“賢侄?”宋友亮一愣,隨即笑著附和道:”當然不會忘了叔叔~”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