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286】大明帝國-《明朝第一駙馬》
第(2/3)頁
在通信方面。大明帝國也取得了發展,早在鴻德十八年,有線電報就已經成功研發出來。首先沿著金京鐵路架設有線電報網,僅用了一個月,整條線路就被架設好。北京與南京的信息傳送一下子就變得近在咫尺。隨即,電報線路在全國各處以驚人的速度迅速鋪開,到現在,各個軍區和省府城市,都架設了有線電報,朝庭對邊遠地區突發事件地反應能力一下子從數月提高了數天。而大明帝國原先那些遍布道路各處的驛站依然發揮著他的作用,在沒有鐵路,電報地地方,驛站無疑是一個非常有益地補充。只不過,驛站不再叫驛站,而改名為郵局。驛卒也不再叫驛卒,而改叫郵差。
大明鴻德四十五年五月十五,上午十時十分,吉時,宜出行。
隨著紫禁城的大門緩緩打開,一隊紅衣亮甲的儀仗隊首先走出了皇宮,儀仗隊身穿傳統的袍襖棉甲,腰里配著鋼刀,肩上扛著扎著紅色彩帶的長矛,昂首挺胸的走了出來。在儀仗隊身后,是一隊近衛軍,他們穿著大明近衛軍特有的軍服,頭上戴著高高的熊皮帽子,肩膀上扛著火槍,火槍上的刺刀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寒光。接著是一臺二十二人抬著的大輿,宋友亮穿著金黃色的蟒袍,上面用金絲繡著騰云駕霧的金龍,頭上戴著金光燦燦的紫金冠冕端坐在上面,如皇帝一般的神色說不出的威嚴。
出了皇宮,大輿停下,宋友亮跨上了停在宮門外的一輛八匹御馬拉的馬車上,馬車通體現出金燦燦的黃色,上面鑲了各種珍玉珠寶,馬車上插著黃色傘蓋、斧銷、木瓜等物,閃閃生輝。
馬車的前面,是八匹毫無雜色的白馬,朱娉婷的鳳輿緊跟在宋友亮后面出了宮門,與她并肩而坐的是趙宛陵。
在鳳輿之后,就是這次出巡要跟著的文武大臣,他們每人都登上了四匹馬拉的馬車,總共數十輛大車跟在宋友亮的隊伍之后
“千歲,千歲,千千歲~”
數千名近衛軍和儀仗隊見進宋友亮上了車,都開始歡呼。
“吉時到,起行!”
前面的四名馬夫各自曳著自己所掌管御馬的韁繩,馬車緩緩的移動起來,這架堪比大明皇帝龍輦的馬車在水泥路中根本不會感到一絲波動。
出了宮門數百米,已經進入了歡送的人群,許多人遠遠的看到黃傘蓋,已是跪了下來,千歲的聲音喊不絕口。不時也有人叫著娘娘千歲,千千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