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張遼道:“若不事先稟明丞相,恐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張千冷笑道:“這天下還是大漢朝的天下,什么時候皇后給自己的親生父親送信,還需要先經(jīng)過丞相的許可了?” 張遼一時語塞,當下再無多言,安置張千在自己的軍營之中休息。 打開信件,其上筆跡凌亂,正是他那個曾經(jīng)年少好動,不學(xué)無術(shù)的女兒手筆,對著信上飛揚跋扈的字體,張遼不禁想起幼時女兒的樣子,嘴角不由泛出一絲笑意,連手中的信件也顯得恍惚。 出神半晌,張遼終于收斂心神,凝看信上內(nèi)容。 信中內(nèi)容不多,只寥寥十幾句,可每一句都像是刀斧利刃,讓張遼都忍不住膽戰(zhàn)心驚。 信曰:父親大人安好,自安邑一別,已有三年未見,不知父親身體可好。若健好,還請父親為君分憂。陛下深陷牢籠不得出,不知天下之大,常憂身死之后羞入廟堂。奈何孤苦無依,朝中無一人可以倚重,不敢將心中愁思表露半分,幸得父親領(lǐng)兵在外,可以助陛下成就大事。先前曹操暗中上書陛下,已經(jīng)聯(lián)合四方諸侯十幾人,相約一同起兵,共伐呂布。父親只需暗中作為內(nèi)應(yīng),足以成就大事,光耀我張氏一門。 信的內(nèi)容到此戛然而止,連署名落款都沒有,若不是張遼熟悉女兒字體,恐怕他也不敢相信這份滿含殺意的信,竟然是出自向來嬌憨的女兒之手。 陛下黨羽早就被剪除一空,沒想到這位皇帝陛下竟還有一顆百折不撓的雄心。居然還在妄想著能夠剪除權(quán)臣,中興大漢朝廷。 若在早些年,張遼或許會被信上內(nèi)容打動,為了朝廷,為了皇權(quán),做一次大義滅親,匡扶正義的英雄。 但經(jīng)過這些年的冷眼旁觀,張遼早已經(jīng)看清,所謂的大漢朝并不是終結(jié)這個亂事的良藥,官吏貪腐,民不聊生,大漢朝廷無力掌控天下,早已經(jīng)名存實亡。反而是呂布這個所謂的權(quán)臣,一手擎起了大漢朝的天地,讓治下民眾安居樂業(yè),先有并州富甲一方,后有冀州、兗州萬民歸巢,屯田免賦,大修水利,獎勵耕作生養(yǎng),使得兵馬所到之地人人夾道歡迎。 張遼早已從一個普通的呂布下屬,變成了他忠實的信徒,因為只有他才能令這個亂世終結(jié),也只有他心中裝著的不是權(quán)利與欲望,而是裝載著萬民百姓的福祉,真正將將黎民天下放在個人榮辱之前。 記得大軍在攻打豫州時,正逢秋收季節(jié),呂布為了不耽誤農(nóng)民收做竟然在半月之中連破豫州郡縣十三座,后來張遼知道呂布也不全是為了秋收,也有如意身陷定陶的原因,但誰又知道呂布真的沒有當時的想法呢? 一個人身處高位,卻不忘天下疾苦,這才是張遼最為敬佩的人。 張遼隨手將信件扔進火爐焚毀,為女兒張瑩瑩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急切而擔憂起來。 皇帝已是成年男子,可以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可在張遼心中,自己的女兒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實在不該牽扯進這權(quán)力的爭斗之中。 張遼不想背叛呂布,但他更不想自己一向疼愛的女兒為皇帝陪葬,張遼知道,皇帝絕不可能是呂布的對手,即便再加上自己。 因為呂布已經(jīng)獲得了天下人心所向,上至士族大夫,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傳頌其英雄蓋世的美名,想來有朝一日,就算他取皇帝而代之,也不會有太多人心存反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