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典前夕-《三國之狼行天下》
第(1/3)頁
。
“既是上下兩策,自然是先苦后甜,先生先說下策吧。”
鳳雛對呂幸的態(tài)度大為滿意,能居安思危,是一個身負大任者必有的品格,點頭示意寬慰,鄭重道:“勸進丞相,比會引起朝中舊臣的猛烈反彈,這些人平日里雖不聲不響,一旦危及到皇室存亡,他們很多人必將誓死抵抗,公子可駁斥勸進之人,以收獲舊臣人心,此為火中取栗之道,是為下策!”
呂幸連連點頭,一臉若有所得的樣子。確實正如龐統(tǒng)所說,呂幸若反對呂布勸進,必會給人以父子離心的印象,呂布小集團中的一些重臣難免會對他生出一些嫌隙。此舉或許能夠拉攏一些舊臣大族效忠,可對于今后朝堂的穩(wěn)定也將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確實是危機與機遇并存,稱之為下策并不為過。
“那什么又是上策?”呂幸又連忙問道。
“所謂上策便是順勢而為,公子身份尊貴,乃是嫡子,又自小伴于君侯身側(cè),深得君侯愛護,生母又是君侯唯一內(nèi)眷,一切水到渠成。公子若勸進,即便丞相心中不想,但一眾心腹大臣都將緊緊圍繞在公子左右,因為公子和他們是一條心,對今后事業(yè)大有裨益,此為上策也。此上下兩計皆可行事,全取決于公子一念之間,公子可以好好想想,畢竟還有三日才到閱兵大典。”
龐統(tǒng)說完看著呂幸一臉期寄,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希望呂幸選上策,還是希望呂幸選下策。
因為在龐統(tǒng)看來,不論是上策還是下策,都是極具可行度的良策,之所以分為上下兩策,不過是手段上的不同罷了。
“呂幸無需多想,我意已決,便依先生下策之計行事。”呂幸言之斬金截鐵,可見決心已下,絕不會再回頭。
“哦?公子口否說明原因?”龐統(tǒng)并沒有因為呂幸選了下策而感到失望,反而滿臉訝異,還真有些看不懂他這個學生了。
“先生的下策固然有兇險,可正和為人子的仁義孝道。而上策卻不然,明知父相并無此意,卻還要違心勸進,只為收買人心,此不孝也。而父相春秋鼎盛,正值壯年,做兒子的便這樣急著抓住權(quán)柄,是為不忠也。再者明知那些反對勸進的大臣不與父親一條心,我還公然與其作對,將父親推入火坑之中,此不仁也。相府一眾重臣,看著我從小長大,皆如叔父一般,我在明知父親心意的情況下,卻還順勢而為,不提醒他們,此不義也。如此四點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呂幸斷不敢為。”
龐統(tǒng)眼前一亮,此子秀外慧中一點即透,果然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物,若假以時日磨煉,日后成就,恐怕不在乃父之下。
“可公子選擇下策,必會開罪相府重臣,或使得他們與你離心,即使丞相只怕也會有別的想法,僅僅只是獲得一些舊臣的忠心,你便不怕得不償失嗎?”龐統(tǒng)似笑非笑的問道。
“這有何懼,我自會向父親稟明原因,至于其他人,怎么想都與我無關(guān),那些所謂的舊臣更是一個笑話,我呂幸羞于與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為伍。”
龐統(tǒng)笑容凝滯,剛才還在心里夸贊呂幸,沒想到這小子果然經(jīng)不住夸,搖頭苦笑道:“這些老臣大族的勢力,即便是你的父親,也要給他們?nèi)诸伱妫麄兒芏嗳死凼拦祝诘胤缴厦苌睿瑒虞m可以動員號召數(shù)千人,若當真起了異心,足以成為一時之亂。丞相多年來都以懷柔政策安撫,使他們逐漸歸心。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這些人徹底歸心丞相,又談何容易,公子切不可小視啊。”
“可我還是不會與他們?yōu)槲椋瑯佣际墙Y(jié)黨,相府重臣與這些皇室舊臣又有什么分別,我不會讓父相對我又任何疑慮的。”
孩子氣!這是龐統(tǒng)最深的感觸。此子雖然一場聰慧,可終究自小生于富貴之家,缺少磨礪,看待事物未免過于唯心。好在他年紀尚小,還是一塊璞玉,稍加雕琢必能大放光彩。即便是他這一片赤子之心,也算是十分難得了。
其后龐統(tǒng)向呂幸痛陳厲害,言道朝中老臣與相府重臣盤根錯節(jié),其中很多人都是沾親帶故,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更有些心向皇帝的舊臣也在相府中任職,比如陳紀、楊彪等人,再比如蔡邕、孔融等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