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變-《三國之狼行天下》
第(2/3)頁
落敗的特攻營,在歸屬上屬于涼州魏越節制,可實際指揮已經是曹豹與秦朗二人負責,他二人又與呂幸關系非同一般,這里的心思相悖就已經很明顯了。
呂布當然也知道嚴秀麗此刻心里的想法,她看上去平靜,心里卻還有著心結。說起來自從呂茍入府以來,嚴秀麗并沒有表現出過多的不滿,每每遇到呂茍都以禮相待,也不曾刻薄對待這個外來的孩子。
只是這幾年來,隨著呂幸、呂茍逐漸長大,兩人都已經投效到了政事之中,呂幸從政事,呂茍從軍職,應該并沒有利益上的牽扯,可呂茍卻是一個爭強好勝之人,總在明處暗處想要壓制他這個兄長一頭,因此兩人間的火藥味早就已經初見端倪。
呂茍已經搬去了軍營,只有在節日或者月末休假的時候才會回到府中暫住,因此他更不會顧忌府中眾人,除了呂布,幾與他人形同陌路。
“你知道我為什么要禁足幸兒嗎?”呂布緩緩問道。
“不是說幸兒犯下了大錯,晉王莫不是忘了?”每當心情不暢順,嚴秀麗總是這樣啊的語氣,稱呼也就從夫君變成了晉王。
呂布苦笑一聲,搖頭道:“你也看到了他們兄弟二人如今你爭我斗,就差同室操戈了,半月之后便是幸兒的加冠禮,在這之前,老三說不定會有什么樣的舉動,將幸兒禁足也是為了他的安全著想,要是中途發生什么變故,攪黃了加冠禮,豈非憾事?”
“呵,這還不是晉王一力促成的局面,一個堂堂的晉王世子,竟然讓一個庶子逼到了這樣的地步,還要靠躲在府中保平安,豈不是笑話?!睂τ诮裉斓氖?,嚴秀麗已經有所耳聞,呂幸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讓她很氣憤,要不是在公眾之前顧及顏面,她不會等到回府才發作。
呂布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她自己的打算,總不能說是自己故意養虎為患,讓呂茍成為呂幸成長道路上的磨刀石,也不能說自己能知曉未來,猜到將來會有五胡亂華的亂世,才要磨礪出一個鐵血的繼承人,而不是一個書生氣的溫和君王。
“呂幸若是連老三這一關都過不了,我怎么還能把這諾達的基業交到他的手中,他如今的性子太過溫和,與老三的幾次針鋒相對中都是處在被動的一方,雖然都能游刃有余的全身而退,卻還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被人輕視的位置,在眾臣眼中,這可不是一個雄主應該具有的品質?!?
在呂布看來,呂幸就是顧慮太多,總想著平衡各方面的牽制,做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可偏偏卻把自己放在了極為不利的地位,這對于一個臣子來說或許是一份讓人稱道的品格,可對于一個將來注定要君臨天下的雄主來說,這將會是他最為致命的弱點,都說天家無情,呂幸就是情太真,他實在不想讓他的父親陷入兩難之中。
而呂茍就沒有這些顧慮,在他的眼中,只要是他想要的就會全力去爭取,他才不管別人是怎么想的,包括他的父親,他覺得小時候就已經受夠了苦,現在的他再要求什么都不過分。
嚴秀麗微微動容,她沒想到夫君想的這樣久遠,她也知道自己的兒子缺少的不是果決與堅毅,而是狠厲與無情,許多事都被情感禁錮,在行事時難免就會礙手礙腳,不想旁人那樣干脆。可她也不想就這樣原諒呂布,翻了個白眼就會后院了。
呂布也只是搖了搖頭,他現在可沒空哄佳人開心,還有一堆重要的公文需要批閱,許多事正在展開,千頭萬緒,都是史無前例的舉措,沒有一件能夠離開他的掌控,如今他是大漢這艘船的舵手,行駛的方向已經與原來截然不同,未來命運如何,呂布都要為他負責。
次日殿會,呂布駁斥了中書令上奏的人才選拔提案,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已經實行多年,算是呂布能在河北穩固各方勢力的重要保障,可是多年下來,這項政策的弊病便也顯現出來。
各級官吏舉薦任人唯親,德行評估流于形式,使得士族大家勢力崛起,各地大族成了個地方的實際霸主,就連當地的官吏都要退避三分,甚至于有些官吏就是他們任命舉薦的。中央朝廷對于地方的控制,甚至還比不上分封制的時候,這也是百年之后異族之所以縱橫肆虐中原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這個時候呂布的威勢還如日中天,可一旦有朝一日呂布不在了,那么各地方士族的成長姿態將是雨后春筍,便成延綿不絕之勢。
士族尚文,鄙棄武者,一旦讓士族掌權,無異于自斷脊梁,這股歪風邪氣可萬萬不能在自己手中重演。都說以史為鑒,在明知將來可能會發生的災難面前,呂布必須要逆水行舟,將這種歪風邪氣扼殺在搖籃之中。
中書令鐘繇奉命草擬官吏選拔制度,可他自己本身就出身士族,所以草擬出來的提案讓呂布十分失望,這不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嗎?換湯不換藥,要只是這樣,他還有什么必要弄起這些是非。
“如今吏治清貧,各級官吏比之于先帝時不知好了多少,可見九品中正制比原來的征辟制要優越太多,既能夠造福百姓,也能夠團結鄉里士族,如此一舉兩得的仁善之政,這些年來已經成果累累,晉王的顧慮莫不是杞人憂天?”
說話之人正是九品中正制的制定者陳群,任誰也不會容忍自己的勞動成果遭人質疑,何況還是一個被證明十分有用的善政。
“咳咳?!币宦暱人裕脹]有說話的軍師祭酒龐統發言道:“我認為晉王的顧慮并不是全無道理,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對于我朝今后的發展并沒有半點好處,甚至將會是心腹大患,各位試想,各級地方官吏都由各地原任官吏舉薦,受薦人無一不是出身當地的名門名士,即便有官署履歷可以查詢,可是再如何正直的人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出身,長此以往各地士族的權力將會無限增長,直到最后必是尾大不掉之狀,我認為有必要對現存的人才選拔之政進行修改,先人曰:兼聽則明。既然是選拔人才,就應該不拘一格,網羅天下英豪,才應該是盛世之兆啊。”
呂布這才聽到了一些順耳的言語,龐統雖也是士族出身,卻是庶族寒門,處在士族與平民之間,算是兩頭都不靠的階層,正是如此,他才對于士族的勢力所知頗深,即便是龐統也不由得感到敬畏。
“先生所說的不拘一格,難道是想要將貧民囊括在內?”尚書令王桀更是士族大族,更與蔡邕等人有姻親關系,絕對可以說是士族中的核心人物,他明顯對于龐統的話不以為然。
“正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