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追封寇氏先祖。 追封寇準已故的夫人。 賜封寇準。 加封寇禮。 加封寇季。 …… 一封一封的詔書,迅速的草擬好,加蓋上的玉璽。 由宦官持詔,御前衛護送,一封封送到往了寇府。 在中書舍人草詔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由于寇準、寇季祖孫二人風頭太勝,導致了夾在中間的寇禮,沒有一點兒存在感。 若不是李迪、王曾、王欽若等一眾老臣們覺得,寇季年紀輕輕,加封一些二品虛銜,過于驚世駭俗,恐怕都沒人能想得起寇府還有寇禮這么個人。 也正是因為有寇禮的存在,才幫李迪、王曾等人解決了加封寇季的麻煩。 李迪、王曾等人,借著加封寇禮,消耗了一部分官家趙禎的隆恩。 然則。 寇準一瞬間成了圣賢。 趙禎賜下的隆恩,自然不能少。 可又不能厚賜寇季,那么大部分的隆恩,就落在了寇禮頭上。 有人借著寇禮,算計寇準祖孫的事情,寇準并沒有隱瞞。 所以王曾、李迪二人都知道。 寇禮必須待在雷州那個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才能不給寇府惹麻煩。 那么,就不能授予寇禮實職。 于是乎,遠在雷州的寇禮,就多了一長串的虛銜。 由了寇禮消耗趙禎賜下的隆恩。 落在寇季頭上的隆恩,就變得很少。 一封封詔書送到寇府的時候。 寇準的實邑,寇禮、寇季二人的封賞,也被宣之于眾。 送詔書的隊伍很龐大。 宦官們送來的,不僅僅有詔書,還有賜給寇準的玉牌、蟒袍、玉帶、天子三儀等等。 圍觀的百姓也很多,寇府外面里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人。 寇準已經成了圣賢,已經不需要向任何人施禮。 但接旨的時候,又不能站著。 所以寇準就在書房里沒出來。 寇季代表寇府,接下了所有圣旨。 為了彰顯隆恩。 加封寇氏祖孫三代的詔書,足足有十八封。 一封接著一封送進寇府。 寇季就躬身站在香案前,足足站了兩個時辰,才接下了十八封詔書。 每一封詔書,都十分庸長,再由宦官陰陽頓挫的念出來,自然耗費時間。 寇禮足足被加封了四個虛銜,官位一路躥升到了四品,最大的虛職是正四品正奉大夫。 比起寇禮,寇季只被加封了一個官職。 從三品寶文閣直學士。 雖然只有一個職位,但含金量卻比寇禮身上所有的職位加起來要高。 這標志著寇季踏破了四品門檻,進入到了三品的行列。 也標志著寇季正式的買入到了重臣之列。 此前寇季雖然也算是重臣,但只是權柄上擁有重臣的權柄,但卻沒有重臣的名頭。 有了寶文閣直學士的頭銜,那寇季就是名正言順的重臣。 此外。 有了寶文閣直學士的頭銜,標志著寇季獲得了儲相的身份。 只要朝廷內庭三宰的席位有空缺,寇季就有資格參加廷議,競爭內庭三宰空缺。 當然了,寇季不可能真的去競爭內庭三宰之位,至少現在不行。 因為他現在雖然有資格競爭,但是終究年齡不夠、資歷不夠,難以服眾。 但不代表以后不行。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寇準的實邑。 一百戶實邑,一千戶食邑。 實邑、食邑,讀音一樣,但效果截然不同。 一個擁有自主權,一個沒有自主權。 前者由寇府自己掌控、自己管理、自己收稅,相當于有了一部分自己的屬民,自己的小封地。 后者則是由朝廷掌控、朝廷管理、朝廷收稅,然后再兌成錢糧給你,相當于多吃了一份糧餉。 前者在趙氏宗親中,也沒有幾個人擁有。 寇季之所以能在江陵食邑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那是因為他的食邑源于趙元佐。 而不是從朝廷直接獲得。 以趙元佐的身份、地位,朝廷中又有幾個人敢去管理他的食邑? 朝中倒是有不少不怕死的官員。 可朝廷卻沒必要去招惹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