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中分別設有文昌私塾、文昌書院、文昌學館。 文昌私塾是原有的瑞安私塾。 寇準在原有的瑞安私塾的基礎上,梳理管理有些混亂的瑞安私塾,將其納入到了文昌學館,成為了文昌學館的一部分。 文昌私塾,主蒙學。 教授識文斷字,以及一些蒙學的書籍。 招收的學生,分別是六到十二歲。 非瑞安鎮上的學生,超過了十二歲不收。 文昌書院坐落在文昌私塾和文昌學館之間,建立在山腳下,五丈河旁。 那是一座占地面積和文昌私塾一樣大的書院。 校舍、馬場、馬房、射場、演武場、藏書樓、琴樓、棋樓、書樓、畫樓等等一應俱全。 書院里教授學生們,讀書、識經、吟詩作賦、六藝,以及各類雜項。 各類雜項,學生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修。 在建立文昌書院之初,寇準并沒有將騎射、武藝、兵法謀略等算在其中。 還是寇季向寇準陳述了一番利害關系,寇準才添上了騎射、武藝、兵法謀略。 值得一提的是。 當那些名宿大儒們被邀請到了汴京城以后,得知了文昌書院里有騎射、武藝、兵法謀略以后,不僅沒有強烈反對,反而贊成了此事。 其原因是,這些個名宿大儒們,在幼年求學的時候,也曾習過騎射、武藝。 而現今太學、國子監內,武備荒廢,他們覺得有必要重振一下武備。 當然了,更重要的是。 文昌書院招收的學生年齡皆在十歲到十八歲之間。 學生們有多余的時間去涉獵這些東西。 且不需要參加春闈,所以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治經。 文昌書院,在那些名宿大儒們眼中,就是一個過度的書院,不需要他們太重視,太挑剔。 比較起來。 囊括了半山腰,以及山頂了文昌學館,就嚴苛了許多。 沒有固定的年齡限制,但是卻有十分嚴苛的考核制度。 其考核的各項題目,遠比科舉場上的秋闈還要嚴苛三分。 課業只有兩項。 治經、雜學。 其中各種雜學屬于選修,是在文昌書院雜項的基礎上,做了一次延伸。 唯有治經是必修。 因為治經是科舉考核的根本,也是學生們晉身仕途的根本。 整體的文昌學館,可以說是滿足了一個讀書人,一生所要經歷的一切課業。 像極了后世的那種小初高大的模式。 一切皆源于寇季的影響。 寇準在創辦學館之初,只想創辦一座類似于岳麓書院一樣的那種學院,甚至規模還要比那個小一些。 但是前來幫助寇準創辦學館的人太多。 財力又足夠豐厚。 寇季只是稍微影響了一下,就達到了如今的規模。 寇季一路穿過了文昌私塾,到達了文昌書院,沿著文昌書院后面的山道,到了半山腰。 山頂的一些設施還在營造。 所以文昌學館的先生們,皆在半山腰上居住著。 文昌學館的大部分的校舍,也在半山腰上。 寇季到了以后,找到了寇準安排的兩個副山長,陪著他們一起,籌備開館的儀式。 由于開館的時候到的人比較多,且其中有一大部分人非富即貴,所以需要好好的安排一下。 比如,放置趙禎座椅的高臺,就需要好好搭建一下。 既要保證安全、堅固,也要保證用過以后便于拆除。 還要準備趙禎到了文昌學院以后的吃喝用度。 因為關系到趙禎的安慰,所以寇季必須全程盯著,全程檢測。 事倒是不多,就是麻煩。 忙累的時候,寇季就有一種去信一封,讓趙禎別來的心思。 可看到了那些名宿大儒們,為了趙禎駕臨以后的事情,忙的上氣不接下氣,卻依舊喜氣洋洋的,寇季就知道,他們有多渴望趙禎能夠駕臨文昌學館。 若是因為他的問題,導致趙禎沒來的話,那幫子名宿大儒,估計能唾罵死他。 寇季在文昌學館內忙活了三日。 才將一應的事務準備齊全。 然后就帶著一群人,往山上辦一些吃穿用度。 五日以后,才全部忙完。 有心回府歇息,卻沒辦法回府。 因為有一些受邀在列的遠途的客人,提早一步到了文昌學館。 寇季需要代替寇準接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