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朱能在中軍大帳內的時候,是一副菩薩心腸。 上了點將臺,他就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 簡短的一句話,就調動起了將士們的士氣。 大有一番不破玉門誓不還的架勢。 “攻!” 朱能的誓師宣言,僅有簡短的一句。 簡短的讓寇季覺得難以置信。 寇季只是稍微猜測了一下,大致就猜測出朱能誓師宣言簡短的原因。 說再多花里胡哨的話,也不如簡短的賞賜宣言來的實在。 將士們拿命在戰場上拼殺,拼的是什么? 是富貴。 在當兵成為了一種職業以后。 吃響就成了他們最在意的事情。 賞賜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其他的他們并不在乎。 至少大多數人是不在乎的。 在朱能下達了攻打玉門關的命令后,四萬多將士,足成一個個的戰陣,出了軍營,一步步的踏向了玉門關。 四萬多將士們足成的戰陣很獨特。 盾兵開道,在前面足成了千人的兩個方陣。 其后是兩個千人的槍兵方陣。 兩翼呈八字展開,刀槍兵混合,足成了兩個萬人方陣。 推著攻城車、投石機等大型軍械的將士,在正中足成了四個方陣。 馬軍在后方足成了一個萬人的戰陣,封了陣口。 軍陣在出營的那一刻,就緩緩組成。 等到馬軍出營的那一刻,徹底成型。 徐徐向玉門關推進了過去。 寇季直到這一刻才明白,為何他自謙的聲稱自己不懂兵事,其他人卻沒人反駁。 如此陣型,他看不太明白,也布置不出來。 雖然他大大小小的戰事也經歷了不少。 當如此陣型,他還是第一次見。 居高臨下的看,陣型像是一個梯形。 看著簡單,布置起來卻并不容易。 要準確的將命令傳達到每一個將士耳中,陣型才不會出現慌亂。 一旦有將士出錯,影響的就是一大片人。 整個陣型就會因此出現慌亂。 如此陣型,對領兵大將、各級將校、各級兵卒,都有所要求。 不僅要做到令行禁止,還要經常操練,才能做到。 寇季依稀記得,他在后世的時候,后世的很多人對后世的軍陣之道十分推崇。 覺得后世的軍陣之道,遠比古時候要強。 寇季在后世的時候,也十分贊同這個觀點。 可直到他親眼目睹了古時候的軍陣之道以后,他才明白,古時候的軍陣之道,一點兒也不必后世的差。 不僅如此,還要強過后世的軍陣之道。 在通訊設施匱乏的年代,要維持一個兵馬數量龐大的軍陣,難度遠比后世要高無數倍。 寇季跟在朱能身邊,一直居于陣中,所以他能看到朱能是如何運行這一座四萬多人組成的大陣的。 從入陣的那一刻,到一行人全部出現在了玉門關之前。 朱能只下達過三個命令。 要知道,此時此刻,朱能統領的并不是自己親手訓練出的永寧軍,也不是自己親手訓練出的龍神二衛。 而是跟朱能很少有交際的興國軍。 興國軍能在朱能指揮下,輕易的完成這么一座軍陣。 這說明他們平日里沒少在底下訓練。 寇季以前有點看不起禁軍將士,覺得禁軍將士很一般。 如今才發現,自己是因為后世的許多知識的影響,對大宋的兵馬存在著一定的偏見。 大宋的禁軍精銳,還是很強的。 就憑他們能在一個并不熟悉的將領統帥下,能足成一個完善的陣型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一切。 “砰砰砰……” 戰鼓聲在戰場上響起。 如同人心在跳動,催動著人的情緒,跟著一起起伏。 當朱能率領著大軍壓到了玉門關關口的時候。 玉門關城頭上響起了沉悶的號角聲。 號角聲并不是在提醒玉門關內的西夏兵馬,有敵來犯。 而是在傳達命令。 早在宋軍軍營里有動向的時候,李元昊就攀上了玉門關的城頭。 早在李元昊派遣兵馬沖出玉門關的時候,他就做好了大戰一場的準備。 城頭上的西夏兵們,彎弓搭箭,對著城下的宋軍。 城內的西夏鐵騎,手握著刀槍,坐在馬背上,隨時等待著出城沖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