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寇季到了以后,向嫣放松了下來。 寇季向趙禎和曹皇后施禮以后,對趙禎感嘆道:“你別把他寵壞了……” 趙禎瞥了寇季一眼,慈愛的盯著寇天賜道:“他才多大,知道什么是寵?又怎么可能會被寵壞?” 寇季對趙禎這個拿別人家兒子當自家兒子寵的官家,有些無奈。 趙禎逗了寇天賜好久,逼著寇天賜叫了好久的‘父皇’,等到寇天賜困的打哈欠了,才放過他。 趙禎吩咐人將寇天賜還給了向嫣以后,對曹皇后瞥了一眼。 曹皇后會意,找了個由頭,帶著向嫣和寇天賜離開了興慶府正殿。 曹皇后和向嫣走后。 趙禎吩咐陳琳給寇季搬了個座椅,等寇季坐下以后,對寇季道:“四哥,朕幾經思量,決定將朱能的爵位定為二等。” 趙禎的話,在寇季意料之中。 寇季聽到了趙禎的話,沉吟道:“官家是打算任命朱能出任樞密副使。” 趙禎緩緩點頭。 朱能擁有破城之功,趙禎不可能不賞,但封為一等公的話,有些不妥當。。 不是因為趙禎小氣。 而是因為爵封一等的人,大多都是皇子、或者已經告老的重臣。 因為一等公,距離王爵,只剩下半步之遙。 套用俗話說,就是距離功高蓋主只有半步之遙的人,才有資格獲封。 但凡是朝臣獲封一等公,那就只能告老辭仕。 朱能還沒老,還能為大宋做許多事情,現在讓朱能告老,有些不妥。 趙禎對寇季坦言道:“曹瑋在燕云之地一戰,雖然沒能一舉拿回燕云十六州,但也幫我大宋得了五州之地。曹瑋還朝以后,朕必然得加封他為一等公。 朕已經跟皇后說過此事,讓他在事后提點一下曹瑋,讓曹瑋告老。 曹瑋一去,武臣之列,就沒了領頭之人。 你我二人隨后要大動大宋的許多政令、律法,所以武臣領頭之人,就不能選武勛出身的人。 朱能出身微末,能有今日成就,全賴寇公、朕,還有你的提攜。 由他出任樞密副使,幫我們震懾著武臣,你我二人的壓力也會小很多。” 寇季盯著趙禎笑道:“如今朝堂上已經有不少人,彈劾臣把持了文臣的言路。若是朱能出任樞密副使,到時候他們就要彈劾臣把持朝堂上的文武大權了。” 趙禎失笑道:“你有沒有把持言路,朕心里清楚。朕都不在意,你在意什么。” 寇季坦言道:“朱能畢竟是我祖父提攜的,朱能對我祖父也是孝敬有加,他出任樞密副使,朝堂上肯定會有人說三道四。” 趙禎收起了笑臉,鄭重的道:“朕不會信的……” 寇季笑道:“臣自然知道官家不信,可百姓們會不會信,你我都說不準。” 趙禎略微一愣,感嘆道:“難道朕還用不了朱能了?” 寇季繼續笑道:“官家想用朱能,只管用就是了。臣回頭找臣祖父商量一二,斷了跟朱能的交往就是了。” 趙禎皺起了眉頭。 寇季安慰道:“官家不必為此感覺到不舒服。一切都是為了大宋,為了百姓。” 趙禎長嘆了一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趙禎所講的是《國語·周語上》中的一段。 大致的意思是,阻止百姓說話的危害超過了堵塞河川的危害。 即便趙禎和寇季君臣如今權傾天下,也要在乎百姓的想法、說法、感受。 當百姓們的聲討聲形成浪潮的時候,趙禎和寇季二人再厲害,也得向百姓們服軟。 若是不服軟,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狼煙四起、烽火遍地。 但凡是圣明之君、賢良之臣,都知道江山社稷的根基在何處。 趙禎感嘆過后,看向了寇季道:“如此便要委屈朱能了……” 寇季沉聲道:“臣會去找朱能說一說,相信朱能能夠理解。” 趙禎緩緩點頭道:“朱能答應以后,你派人告知朕一聲,朕即刻草擬加封朱能為樞密副使的詔書。” 寇季點點頭,問道:“樞密正使,由誰擔任?” 趙禎揉了揉眉心,道:“朕正為此事頭疼呢。” 寇季一臉不解。 趙禎坦言道:“朕原本想著讓種世衡出任樞密正使。種世衡乃是書香門第出身,他出任樞密正使,文臣們不會反對。 種世衡有降伏李德明之功,他出任樞密正使,武臣們也難以反對。” 寇季盯著趙禎沒有說話,因為他知道趙禎講的這些都不是重點。 果然,趙禎嘆息了一聲,神色難明的道:“但種世衡自己似乎有些不愿意。他似乎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想動一步。” 寇季沉默了一下,詢問道:“官家和種世衡談過?” 趙禎緩緩點頭,“聊過兩句,還沒有等朕開口提及此事,他就婉言拒絕了。” 寇季思量道:“官家還有沒有其他人選?” 趙禎沒有說話,目光落在了寇季身上。 寇季略微愣了一下,遲疑道:“臣?” 趙禎認真的點頭,道:“論出身,你也是書香門第出身,還是官宦世家,祖父又是在世圣賢,比種世衡還要高一等。 論功勞,你能數出來的功勞,可遠比種世衡要多。 種世衡不過是打了幾場勝仗,降伏了李德明而已。 你卻幫著朕,奪回了河西,守住了西北,征滅了西夏。 所以你出任樞密使,遠比種世衡站得住腳。” 寇季抿了抿嘴,沒有說話。 趙禎語重心長的道:“朕知道四哥心中有何顧慮,無非是覺得朝堂上文臣壓著武臣,站在武臣之首,遠沒有站在文臣之首自在。 但朝堂上是文壓武,還是武壓文,是滿朝文武能作主的嗎?” 寇季略微一愣,明白了趙禎話里的意思。 重文抑武,并不是在滿朝文武的商議中定下的國策。 而是趙氏皇帝,為了防備武人作亂,定下的國策。 所以重文,還是重武,取決于趙氏皇帝,而非滿朝文武。 武臣經過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打壓,已經勢弱到了一定地步。 但是隨著大宋不斷的開疆拓土,一大批新的武臣再次涌現了出來。 新老武臣若是放下了成見跟文臣斗,那也是有一拼之力的。 趙禎若是偏向一下武臣,武臣能趁勢崛起,壓著文臣,那也是能做到的。 寇季以前一心想混文臣之列,是因為知道大宋的國策,知道大宋重文抑武,混武臣沒前途,遲早會被文臣壓著打。 可如今的大宋,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誰壓著誰,看的不是國策,而是趙禎的心思。 在文臣和武臣的力量可以分庭抗爭的時候,趙禎偏向誰,誰就能在朝堂上占據優勢。 更關鍵的是。 樞密使也好,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