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0章 厚賜功臣!-《北頌》
第(2/3)頁
“眾卿家不必多禮……”
一套早朝的禮儀過后。
趙禎一臉肅穆的坐在座椅上,聲音沉重的說了許多繁瑣的話。
大致就是那些正常人聽不懂的話。
文臣們聽的如癡如醉,一個個搖頭晃腦的,像是在品嘗美酒。
武臣們一個個含著笑,假裝一副能聽懂的模樣。
寇季能清楚的理解趙禎嘴里說出的每一個字的意思,但是串成了文章,他就有些聽不懂了。
他沒學文臣們一臉陶醉的模樣,也沒學武臣們不懂裝懂的模樣,就那么迷迷糊糊的聽著。
等到趙禎將他那一套說辭說完了以后。
寇季才跟著滿朝文武一起,躬身施禮,“為官家賀,為大宋賀……”
如此場合,趙禎自然不會說什么喪氣話,估計都是一些歌功頌德、緬懷祖宗一類的話。
趙禎將繁瑣的話講完了以后,才開始步入正題。
趙禎端坐在座椅上,沉聲道:“此番我大宋征遼、征夏,出現了一大批的有功之臣,朕當厚賜之。”
“多謝官家隆恩!”
滿朝文武齊齊施禮。
趙禎擺擺手,對陳琳吩咐道:“陳琳,宣旨吧。”
陳琳向趙禎一禮,請了一卷圣旨,邁步到了滿朝文武面前,展開了圣旨,略微掃了一眼,高盛道:“詔曰……”
一大段歌功頌德的話以后,又是一大段評價功過的話,到最后才宣出了圣旨的真意。
“鎮國公準,功在社稷,有在世圣賢美譽,當列入昭勛崇德閣文臣之首……”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神色各異。
但卻無人反駁。
寇準對大宋的功勞,并不算是最大的。
但他在權傾朝野之際,急流勇退,卻是大宋從立國之今所有的功臣都比不上的。
趙禎將他列為昭勛崇德閣第一人,自然無人反駁。
寇準今日也在殿內,所以當陳琳宣完了旨意以后,寇準出列奏道:“老臣多謝官家抬愛,老臣受之有愧……”
趙禎盯著寇準,鄭重的道:“寇公當得起……”
三請三辭以后,趙禎還是將昭勛崇德閣文臣之首,給了寇準。
隨后,趙禎吩咐陳琳再次宣旨。
陳琳請了一卷圣旨,再次宣讀。
卻是列已故渤海郡王高懷德為昭勛崇德閣武臣之首的旨意。
雖說高懷德的兒子高處恭把趙禎惡心的不輕,但趙禎并沒有在這件事上報復,而是十分中肯的將其列在了武臣之首。
隨后便是已故韓王趙普,趙普對大宋的功勞不小,可晚年私德有虧,其貪婪的名頭,天下皆知,所以趙禎將其列為文臣第二位。
趙普之后,是已故濟陽郡王曹彬。
曹彬之后,是已故中書令薛居正。
薛居正之后,是已故鄭王潘美。
潘美之后,是已故文正公王旦。
王旦之后,是已故武威郡王石守信。
石守信之后,是已故文穆公呂蒙正。
呂蒙正之后,是已故忠武公李繼隆。
李繼隆之后,是已故文靖公李沆。
李沆之后,是新晉燕國公曹瑋。
一共十二人被列入到了昭勛崇德閣。
六文六武,不偏不倚。
其中只有兩個人在世,一個是高居榜首的寇準,一個是占據了榜尾的曹瑋。
仔細論功勞的話,曹瑋的功勞比李繼隆要多一些。
但李繼隆已經故去。
趙禎將曹瑋排在李繼隆之后,曹瑋也沒辦法計較。
趙禎排下了昭勛崇德閣的功臣排名,可比史書上記載的昭勛崇德閣二十四功臣公允多了。
滿朝文武大致通過了趙禎此舉,推測出了一些事情。
目前為止,被列為昭勛崇德閣中的十二位功臣中,僅有曹瑋一人在朝。
趙禎已經給曹瑋的功勞畫上了句號。
曹瑋回京以后,八成得乞骸骨。
以后大宋的功臣想列入昭勛崇德閣,恐怕要等到辭仕,或者辭世才行。
趙禎也算是為昭勛崇德閣的評判定下了調子。
后世的皇帝再要添人,也只能等到官員辭仕以后。
冊封完了十二位功臣以后。
趙禎再次吩咐陳琳宣旨。
朝堂上宣旨,可沒有那一套先后面,再前面的說法。
幾乎都是按照身份論的。
所以,最先宣讀到的是封賞曹瑋的詔書。
曹瑋榮封為燕國公,爵列一等,加太尉、給事中、中書令。
幾乎能給辭仕老臣的頭銜,趙禎都給曹瑋加上了。
其次是賞賜呂夷簡的詔書。
趙禎根據呂夷簡在燕云之地的功勞,加了呂夷簡一個太子太師銜。
其次是監國的王曾,加了一個太子太傅銜。
其次是前去和談的張知白,加了一個太子太保銜。
封賞了曹瑋四人以后,才論到了寇季等人。
寇季再次榮獲雍國公的賜封,爵列二等,加吏部尚書,龍圖閣大學士。
滿朝文武在得知了趙禎對寇季的封賞以后,有些意外。
因為寇季并沒有實職,吏部尚書是加官,并非是實授。
不過滿朝文武的目光并沒有在寇季身上停留許久,因為陳琳在宣讀了賜封寇季的詔書以后,開始宣讀賜封種世衡的詔書了。
“西平路安撫使種世衡,進夏國公,爵列一等……”
陳琳在宣讀賜封種世衡詔書的時候,宣到了這一句。
滿朝文武瞬間炸了。
種世衡,一等公?
種世衡的功勞倒是夠,可他擔當得起嗎?
同為一等公,曹瑋在被封為了一等公以后,立馬就走上了要辭仕的道路。
種世衡也要辭仕嗎?
可官家并沒有給種世衡加太尉、給事中之類的頭銜,反而給種世衡加了一個西平路馬步軍總管的職位。
那就是說官家要用種世衡。
一個在朝的官員,頭頂上頂著一個一等公的頭銜,那跟架在火上烤有什么區別?
滿朝文武猜測到了趙禎的心思,齊齊看向了種世衡。
種世衡被滿朝文武看的是如芒在背,十分難受。
滿朝文武都猜測得到趙禎要將他架在火上烤,他如何猜測不到。
他原以為,拒絕了入朝為官。
官家就會像是以前一樣,對他不管不問,任由他繼續留在清澗城。
可他沒想到,官家的反應跟他預想的一點兒也不一樣。
官家非但沒有放過他,反而十分利索的將他放在了火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