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2章 多搶幾個不就夠了?-《北頌》
第(2/3)頁
地方豪強和富戶,一個個恨不得將家中那些考不上進士的讀書人全部塞進蒙學去,那會陪著地方官們鬧事。
除非腦子被驢踢了。
至于朝廷規定的十五年,沒有人會在意。
每年科考的時候,四五十歲的考生比比皆是。
他們為了參加科考,為了做官,可以耽誤二三十年,甚至耽誤一輩子。
區區十五年算什么?
地方豪強和富戶家中,誰家沒三五個子弟?
只要有一個能混出官身,那就是血賺。
在士農工商階級鮮明的時代,官絕對居于食物鏈的頂端。
地方豪強和富戶對官位的向往,遠超于一切。
趙禎一招釜底抽薪,將地方官能依賴的東西,抽了個干干凈凈。
地方官非但不能依賴著讀書人跟朝廷作對,還得在讀書人們的監督下,快速的辦起蒙學。
如此一來,地方官做事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眼看著地方蒙學的校舍在營造,蒙學先生在不斷的招收。
百姓們終于信了趙禎的旨意。
相信趙禎真的是要推廣蒙學,相信趙禎為了他們的子嗣讀書,真的肯下血本。
百姓們知道了此事以后,歡呼了起來。
趙禎借此攬足了名聲,百姓們就差將趙禎供在了家中。
趙禎圣君的名聲,傳遍了天下。
百姓們在提到他的時候,已經隱隱將他跟秦皇漢武排列在了一起。
百姓們之所以敢如此稱贊趙禎,是因為趙禎真的干了一件足以稱為千古一帝的事情。
畢竟,縱然是秦皇漢武,也不敢說在天下廣開蒙學,將適齡的蒙童納入到蒙學之中,并且承擔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教育成本。
百姓們在稱贊趙禎的同時,也開始不遺余力的幫助地方官一起營造蒙學校舍。
能出力的出力,出不了力的,就算是省吃儉用,甚至自己餓著肚子,也要貢獻一份食物出去。
在后世,讀書已經很普遍的情況下,讀書尚且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在這個讀書人地位崇高的時代,就更別提。
沒有人喜歡過苦日子,也沒有人喜歡給人當佃戶。
有一個成本小的翻身的機會擺在面前,九成九的人都不會拒絕。
有道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所有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做事的速度就會快很多。
第一座拔地而起的蒙學,是瑞安蒙學。
由于瑞安蒙學是從文昌學館里割裂出的一部分,有完整的校舍和蒙學先生團隊,所以不需要做那些提前準備。
朝廷只需要將瑞安蒙學從文昌學館內割裂出來,并且將其納入朝廷新推行的教育體系里足矣。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瑞安蒙學并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座拔地而起的蒙學,是汴京城馬行街蒙學。
也不具有什么代表性。
因為蒙學的校舍是呂夷簡捐贈的,蒙學先生都是呂府的門人。
第三座是北御街蒙學,同樣不具代表性,校舍是兵部尚書李昭亮捐贈的,蒙學先生也是李府的門人。
此后,數十家蒙學拔地而起,幾乎都是權貴們捐贈的校舍,出的門人當先生。
最具代表性的,是西瓦子市蒙學。
雖然校舍也是捐贈的,但跟達官貴人們卻并沒有多少瓜葛。
它是一個名叫唐琬的秦川商人捐贈的。
在一眾豪門大戶以及商人們慷慨解囊下,汴京城內外三十四座蒙學,在短短七日時間內,就營造完畢,蒙學先生也召集齊全了。
幾乎都是捐贈的。
在汴京城三十四座蒙學建立完畢以后。
萬象樓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撲賣。
撲賣的東西是新建立的蒙學能用上的墨板、石灰筆、灰刷。
為了確保蒙學的東西不被一家包攬,奇貨可居。
所以以上三樣東西,一起撲賣給了四十多個商人。
而且還是各地不同的商人。
撲賣完成后,所得的錢財,捐助給了朝廷。
商人們在撲賣完成以后,也得到了石灰筆的制作技術。
墨板和灰刷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基本上看一看,用一用,稍微觀察一下,就知道怎么做。
關鍵就是石灰筆。
技術是寇季提供的,但寇季并沒有將此留在自己手里牟利。
石灰筆即將要散布到整個大宋,寇府可沒有那多人力物力去散布它。
借用官方渠道的話,又劃不來,還不如將其散播出去。
商人能借此向朝廷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自然動力十足,一定會不遺余力的將其快速的售賣到各個蒙學。
若是朝廷分配此物的話,不僅耗費人力物力,還十分麻煩。
更關鍵的是,無利可圖,容易出現消極怠工的場面。
如今可以借助商人的手,快速的傳輸此物,沒理由要朝廷自己動手。
萬象樓的撲賣結束以后。
趙禎在宮里召見了所有為此次蒙學建立捐贈了校舍和錢財的人。
官員們酌情進了一下官。
商人們酌情給了一些便利。
令所有人都滿意了,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隨后納蒙童入蒙學的事情,就交給了開封府會同禮部去做。
經過了此前的血腥震懾,開封府和禮部的人辦事格外利落。
他們一部分人趕到各個蒙學去,幫那些主動入學的蒙童登記造冊,一部分人挨家挨戶的上門去找那些適齡的蒙童入學。
在兩大衙門一起努力下,汴京城近八成的蒙童,進入到了蒙學當中。
之所以沒達到十成,是因為其中一些豪門大戶家中的蒙童,不需要去蒙學讀書。
因為他們家中有私塾、有家學,
他們家中的先生,更是飽讀詩書之人,用不著去蒙學學習。
北御街蒙學。
趙禎引領著幾個心腹重臣,站在校舍外,而聽著校舍內蒙童們磕磕巴巴的跟著蒙學先生識字,由衷的感嘆了一句,“聽開封府府尹說,汴京城有八成的蒙童,進入到了蒙學當中。剩下的兩成多是去官員和商人家中的子嗣,家中有私學,不需要上蒙學。
如此說來,汴京城近乎所有的蒙童都開始讀書了。
朕心甚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