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7章 臣天生獨具慧眼!-《北頌》
第(2/3)頁
范仲淹苦笑了一聲道:“學生不是這個意思。學生的意思是,先生既然推舉學生去出任陜西府知府,那么必然有什么事情需要學生做。
學生就是想問問,先生打算讓學生做什么。”
寇季聞言,似乎來了興致,他放下了酒杯,盯著范仲淹笑道:“知道昭陵不?”
范仲淹緩緩點頭,“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陵墓。”
寇季點頭笑道:“聽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本,就在李世民的昭陵之中。你去了陜西府以后,帶人挖了李世民的墓,將里面的蘭亭集序真本拿給我。”
范仲淹聞言,一臉驚恐的看著寇季。
寇季見此,哈哈大笑。
范仲淹見此,意識到自己被耍了,哭笑不得的看著寇季。
寇季笑了許久,止住了笑聲道:“你認識我也有些年了,知道我不喜歡朝堂上那一套行事規矩。我推舉你出任陜西府知府,是看中了你的才能,并沒有其他目的。
你在我面前說客氣話,恐怕并不是真的想幫我做什么吧?”
范仲淹坦言道:“朝廷突然改路為府,學生身為朝廷新設的第一府的知府,所要面對的都是未知的東西。如何治理一府,自然得向先生你請教一番。”
寇季猜到了范仲淹找上門會問這個問題,心里也有腹稿,他對范仲淹道:“朝廷改路為府,旨在推行新政。新政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朝廷治府、府治州、州治縣。
數縣為一州、數州為一府、數府為一國。
所以,你到了陜西府以后,需要做的就是指引府下各州的知州,治理各州。
各州再指引州下各縣,治理各縣。
具體如何指引,就不需要我教你了。
你曾經在地方任職過很長一段時間,知道如何治理地方。
你在河西也學習過如何帶領百姓發家致富,知道如何帶領百姓發家致富。”
范仲淹聽完了寇季的話,若有所思。
范仲淹又不是什么官盲,他為官的時間比寇季還長,寇季一點,他就明白了府治的關鍵。
也開始思索起了如何依照新政治理地方,帶領百姓發家致富。
寇季在范仲淹思索的時候,繼續道:“隨后我會將汴京城內的紡織作坊,遷移到長安,助你一臂之力。”
范仲淹聞言,緩緩回神,他沉聲道:“先生厚愛,學生愧不敢領受。”
汴京城的紡織作坊,算是汴京城內的一大支柱產業。
算上其他各地的分作坊的話,算得上是大宋的一大支柱產業。
其產出的布料,不僅供應給大宋百姓,也遠銷到了青塘、西州回鶻、交趾、遼國,以及海外諸國。
每一歲的歲收,多的驚人。
如此一大支柱產業,從汴京城撤出,扎根到長安。
長安必然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富起來。
寇季此舉,等于是在他上任的時候,送了他一樁大功績。
以紡織作坊如今的規模,遷移的話必然會有所損失。
所以范仲淹覺得寇季的恩情,他領受不起。
寇季笑著道:“我也沒說一下子就將紡織作坊遷移到長安。我會先派遣人去長安設立分作坊。然后借著分作坊,招工、引商。
等到長安的分作坊有了成效以后,我才會將汴京城內的紡織作坊全部搬到長安去。”
范仲淹聽到這話,臉色好看了不少,他盯著寇季道:“先生,學生不明白,紡織作坊在汴京城內辦的好好的,為何要遷移到長安去?
若僅僅是為了照顧學生的話,那大可不必。
學生承蒙官家和先生厚愛,此去陜西府,一定會引領著陜西府的百姓發家致富。
學生不才,但也在河西跟著先生學習了許多牧民之道。
有先生教授的牧民之道,學生一定能夠讓陜西府的百姓富起來。”
寇季笑道:“將紡織作坊搬到長安去,有照顧你的意思,但更多的是為了紡織作坊的發展。”
范仲淹狐疑的看著寇季。
寇季坦言道:“當初初建瑞安鎮的時候,瑞安鎮上的百姓,一個個窮的叮當響。所以她們做事十分認真,干活十分賣力。
紡織出的布料,遠比其他地方的布料要好不少。
可近些年,她們做工沒有以前賣力了,紡織出的布料也出了瑕疵。
已經漸漸的影響到了紡織作坊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信譽。
所以為了紡織作坊的以后,必須得給它換一個地方了。”
范仲淹臉色一變,眉頭皺成了一團,沉聲道:“她們……忘恩負義?!”
寇季失笑道:“胡說八道!她們始終記得我的恩情,也始終記得朝廷的恩情。”
范仲淹沉聲道:“她們既然沒有忘恩負義,紡織作坊紡織出的布料為何會出現瑕疵。”
寇季嘆了一口氣,道:“因為她們現在有錢了,做事就沒有以前那么認真了。”
瑞安鎮上的百姓,以前是一群災民,一個個窮的叮當響,為了討一口飯吃,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會認真做。
可如今不同了。
隨著寇準在瑞安鎮上創立了文昌學館,吸引了大批家有薄財的讀書人的家人移居到了瑞安鎮。
瑞安鎮借著跟這些人做買賣、出售、出租屋舍,漸漸的富了起來。
再加上寇季幾次出征,都帶著瑞安鎮上的青壯。
他們跟著寇季撈了不少軍功,也撈了不少浮財,所以更加富裕。
外加上鍛鋼作坊不斷升級,作坊內的勞力們的報酬不斷的提升,使得他們更富。
瑞安鎮上富裕的人多了,人心也就變了。
男子們幾乎都想著進鍛鋼作坊,或者去戰場上搏一個富貴。
女子們都想出去做生意,想多賺一點貼補家用。
所以女子們在下了工以后,一個個都干起了兼職。
不是挑著擔子在汴京城內叫賣各種零碎的東西,就是在汴京城外、或者瑞安鎮上擺上一個小攤,給過往的商客提供吃食。
一些女子們做生意賺的多了,干脆就離開了紡織作坊,一門心思的做起了生意。
如此風氣下。
紡織作坊內的女工,不斷的在銳減。
女工紡織出的布料質量,也不斷的在下降。
如今,一心一意為紡織作坊出力的女工,已經是極少一部分人了。
有鑒于此。
寇季才生出了將紡織作坊遷移到其他地方的心思。
寇季之所以敢將如此龐大的一個紡織作坊遷移到其他地方,就是因為除了汴京城紡織作坊,其他設在保州、雷州、西寧州三地的紡織作坊。
紡織出的布料產量和布料質量,一直在直線上升。
范仲淹不知道紡織作坊的內情,所以聽到了寇季的話以后,遲疑道:“百姓們有錢了,也不是一件好事?”
寇季瞥了范仲淹一眼道:“一個倒夜香的,在倒夜香之余,做起了其他生意,并且發現其他生意遠比倒夜香更有前途,你覺得他還會安安穩穩的倒夜香嗎?”
范仲淹聞言,沉默不語。
寇季坦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人之常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