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4章 燕云歸宋!-《北頌》
第(2/3)頁
朕隨后會召劉亨回來,跟你們一起抵御那些兇徒。
朕此舉,也算是放了耶律宗真一條生路。
等我大宋抵御住了那些兇徒以后,朕會派人出關(guān)去開疆拓土。
到時候朕會派遣倭兵和交趾兵做先鋒。
耶律宗真若是死在了倭兵和交趾兵手里,那就怪不得朕了。”
曹瑋和寇季二人聞言,先是一愣,隨后一起失聲笑了。
笑過以后。
曹瑋遲疑道:“我們請交趾派遣援兵,可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若是再請他們?nèi)コ鲫P(guān)幫我們?nèi)スコ锹拥氐脑挘峙逻€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趙禎淡然道:“屆時,朕自然會賞賜他們。”
曹瑋有些錯愕的盯著趙禎。
寇季在一旁笑著道:“官家的意思是,以我大宋如今的兵鋒,交趾沒有跟我大宋談判的余地。
要么聽話,要么等著被我們覆滅。
畢竟,我們惦記交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如今周遭的四鄰,似乎就剩下了交趾獨存著。”
曹瑋聞言,先是一愣,隨后哭笑不得。
明明是很霸道的話,趙禎卻以如此委婉的方式說出來,他一時半刻有些沒反應(yīng)過來。
趙禎沒有理會曹瑋的反應(yīng),他鄭重的道:“耶律隆緒既然已經(jīng)服軟,那我們也不用繼續(xù)留在幽州城。
曹愛卿,你速速給李昭亮和王凱傳令,三線全力進軍!
復(fù)燕云!”
曹瑋和寇季聽到此話,臉色皆是一正。
“復(fù)燕云!”
“復(fù)燕云!”
“……”
光復(fù)燕云,指日可待。
趙禎、寇季、曹瑋自然不會再遲疑。
趙禎只是答應(yīng)了放五萬遼兵離開燕云十六州,可沒有答應(yīng)放其他遼兵離開燕云十六州。
趙禎金口玉言,說五萬就五萬,不能多,也不會少。
曹瑋離開了行宮以后,立馬派人向李昭亮和王凱二人傳令。
寇季并沒有離開行宮,因為他不打算參與后面的戰(zhàn)事。
他得留在行宮內(nèi),跟趙禎一起安排起了燕云十六州的治理問題。
疆土打下來了,不能不管,也不能不問。
需要治理。
有道是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難。
燕云十六州拿下以后,如何分派官員,如何推行大宋的政令,如何讓燕云十六州的百姓盡快脫離赤貧階段等等問題,都需要解決。
寇季和趙禎商量了一晚上,就遇到了一個難題。
什么難題?
官員不夠用。
寇季不喜歡用狗腿子,趙禎也不喜歡用遼國留下的舊臣。
寇季是單純的不喜歡狗腿子。
趙禎則有自己用人的標(biāo)準(zhǔn)。
用趙禎的話將,我大宋將士辛辛苦苦收復(fù)了燕云,官員就應(yīng)該由我朝廷派遣。
而不是用那些投降的舊臣。
他們在遼國的時候,魚肉鄉(xiāng)里、殘害百姓。
如今燕云光復(fù)了,還要繼續(xù)用他們魚肉鄉(xiāng)里、殘害百姓?
那收復(fù)燕云有什么用?
朝廷除了版圖多了一塊外,并不會得到什么大的好處。
百姓們亦是如此。
反倒是那些狗腿子左右逢源,吃的腦滿腸肥的?
憑什么?
正是因為有這個用人的理念在,所以趙禎堅持給燕云十六州派遣新的官員。
只是,君臣二人坐下來謀劃了一晚上,才發(fā)現(xiàn)。
大宋目前的官員貌似不夠用。
一下多出了十一州之地,大宋需要派遣的官員多達數(shù)萬。
趙禎和寇季盤算了一晚上,滿打滿算才湊出了一萬人而已。
趙禎突然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dāng)?shù)挠悬c失敗,居然會出現(xiàn)沒人用的局面。
寇季則覺得此事十分可笑。
有宋一朝,官員群體數(shù)量龐大,一直是一個巨大的禍患。
如今,大宋的官員居然出現(xiàn)了不夠用的局面。
“朕是不是該激動一下,開一個恩科?”
趙禎在思量了許久以后,突然開口詢問寇季。
官員不夠用,就加開恩科,這是朝廷增加官員最直接的手段。
寇季思量了一下,道:“不太妥當(dāng)……如今我大宋的官員選才十分嚴(yán)謹(jǐn),官員在出仕之前,最少要經(jīng)歷三年佐官的歷練。
就算現(xiàn)在開恩科,挑選出的進士三年以后勉強才能用。”
趙禎盯著寇季道:“那你說說,從何處去選官?”
寇季沉吟了一下,“挑選一些大吏出仕……一些在蒙學(xué)內(nèi)表現(xiàn)的出眾的蒙學(xué)先生,也可以令其出仕,擔(dān)任衙門中的一些判官、推官等副職。”
挑選出眾的蒙學(xué)先生出仕,趙禎倒是能夠理解。
蒙學(xué)先生再應(yīng)征入蒙學(xué)的時候,趙禎就向他們承諾過,只要他們?nèi)谓痰搅艘欢ǖ钠谙蓿驮S他們出仕。
趙禎現(xiàn)在令他們出仕,也算是兌現(xiàn)了承諾。
可是任用衙門里的那些大吏為官的話,趙禎不太能理解。
吏和官,完全是兩個階級。
由吏出仕的官員,幾乎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因為朝野上下都不太認可吏出身的官員。
在朝堂上,進士出身的官員是第一等,只要不犯錯,升官的時候他們都是首選。
舉薦出身的官員是第二等,升官的時候,沒有進士出身的對手,他們才有資格升官。
不然的話,他們幾乎一輩子都得不到升遷,除非是有朝中重臣推舉。
吏出身的官員,是第三等,七品官幾乎是他們的極限。
能跨過七品官門檻的,幾乎沒有。
出身兩個字,在大宋官場上幾乎可以說代表了一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