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6章 古北口-《北頌》
第(2/3)頁
寇季覺得趙禎是在作死。
他的權力已經十分龐大了,趙禎還這么搞。
這要是有人趁著寇季不注意,將黃袍披在了寇季身上,那就真沒趙禎什么事了。
寇季有心推辭。
可還沒等他將推辭的話說出口。
趙禎已經吩咐人打點了行囊,帶著人,護持著曹瑋,離開了幽州城。
在離開之前,趙禎還特地留下了一封詔書。
封王詔。
受封的不是寇季,而是躺在幽州城外的已故的太尉楊業。
寇季曾經答應楊文廣,在燕云歸宋以后,就奏請趙禎為已故的太尉楊業遷慕。
只是如今楊文廣人在北疆,趙禎不可能越過楊家人,為楊業遷墓,所以就留下了一道封王詔,以作補償。
依照楊業對大宋的功績,還達不到死后追封為王的標準。
但大宋死后追封為王的標準可不僅僅看生前的功績,還看其子孫的功績。
只要其子孫功績足夠大,其人死之前縱然是平民之身,也有被追封為王的機會。
政令規條上是祖上三代。
一般只授給重臣,而且還是那種家中祖輩已經亡故的重臣。
家中祖輩若是活著,朝廷縱然封賞,也不會優厚。
追封在大宋是一個榮譽的象征,而不是權力和錢財方面的。
所以有一定的規章制度。
已故太尉楊業的功績不夠,但楊文廣的功勞夠了。
不僅楊文廣,其他幾個人的功勞也足夠將祖輩的追封推上王爵之列。
所以趙禎越過了中樞,留下了一道封王詔給已故的太尉楊業,并不會讓任何人感到不滿。
朝中的那些官員知道了此事以后,不僅不會有閑言碎語,還會鼓動著趙禎多追封幾個。
此次參與到大宋東、西兩處戰場上的武臣,功勞都十分大。
某人甚至已經功高蓋主。
趙禎多追封幾個武臣的先祖,相對的就會削弱幾分武臣的功勞。
再給武臣兒子身上封一些爵位和官職,武臣的功勞會被削減到極低的地步。
如此一來,也不會出現封無可封的局面。
朝堂上的規矩,有過不一定會罰,但是有功必須賞。
哪怕是一點點小到微乎其微的功勞,都必須賞。
如此,朝野上下的文武官員才有動力為朝廷做事。
更重要的是,似寇季這一類的巨佬級人物,若是有功不賞的話,即便他自己沒有什么怨言,他手底下的人也會不服。
寇季在提點刑獄司任職的時候,為上官張倫抱屈,沒有遭到其他人喝斥,也沒有遭到其他人反對,就是因為朝堂有這么一個隱性的規矩存在。
趙禎走了。
走的很匆忙。
走的很灑脫。
留給寇季的是一份詔書,一張紙,以及半枚兵印。
寇季拿到三樣東西的時候,站在行宮門口愣了許久。
詔書是追封楊業為瀚海郡王的詔書,并沒有什么值得人注意的。
讓寇季在行宮門口愣了許久的是那一張紙和半枚兵印。
紙上只有一句話,寇季瞥了一眼以后,就快速的撕的粉碎。
半枚兵印,正是寇季和趙禎分掌的樞密院兵印。
寇季自己有半枚,趙禎留下的是屬于趙禎的那半枚。
兩印合一,可號令天下所有兵馬。
天下兵馬大元帥之類的帥印,在這枚印之前都不夠看。
寇季拿著那半枚兵印摸索了許久以后,哭笑不得的道:“那個官員經得起這種考驗?”
寇季嘲諷了幾句后,嘆了一口氣,將兵印塞進了懷里,然后對自己的親從官吩咐。
“打點行囊,去古北口。”
古北口是燕云十六州長城中斷的一個重要關塞。
其重要性可不亞于渝關(山海關)。
遼人被驅逐出燕云十六州以后。
高處恭和種世衡合兵一處,共同坐鎮在古北口。
寇季帶著人,策馬狂奔,星夜兼程。
三日后便到了古北口。
古北口內外,戰旗林立。
寇季到了古北口以后,高處恭和種世衡二人親自出關相迎。
寇季如今的十分,就像是掌控著絕對實權的天下兵馬大元帥。
只要是行伍中人,在他面前都得低頭。
誰敢端著,寇季說殺就能殺。
所以,一向口無遮攔的高處恭,在見到了寇季以后,也十分乖巧。
寇季在關口,跟高處恭和種世衡寒暄了幾句,便踏入到了關城內。
關城內,許多將士正在忙碌的修葺關城。
以前此關掌控在遼人手里,遼人顯然不太喜歡這種可以阻擋他們策馬狂奔的東西。
所以并沒有好好維護。
遼人漢化以后,對關城倒是多了幾分重視。
可關城經過了常年的廢弛,遼人要修葺好,就要花費巨大的錢財。
遼國太窮,拿不出那么多修葺關城的錢,所以只是簡單的修葺了一些常用的關城。
對那些不常用的,就置之不理。
古北口關城,也算是一處遼人常用的關城。
遼人也修繕過。
只是修繕的并不完美。
遠遠達不到宋軍的需求。
所以種世衡和高處恭占據了此處以后,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吩咐地方兵重新修葺起了關城。
寇季在高處恭和種世衡引領下入了關城。
關城內已經騰出了一處完全以大宋風格營造的院落,里面的擺設、布置,也充滿了大宋風格。
寇季入了院落,稍作收拾以后,就和種世衡和高處恭二人聚在了院落的正堂。
寇季坐定,種世衡和高處恭二人跟著坐下。
寇季面色冷峻的開口問道:“外面的戰事如何?”
高處恭和種世衡對視了一眼,種世衡開口道:“一個字,亂!”
寇季微微挑起了眉頭道:“有多亂……”
種世衡打了個比喻道:“遼國精銳沒有折損在燕云十六州之前,是人是鬼還分得清楚。遼國精銳折損在了燕云十六州以后,外面的是人是鬼根本分不清楚。
各部族的人在順勢作亂。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