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寇季在后世的時候,對哲學、對教育學、對政治學其實沒什么興趣。 所以《理想國》這本書,他只是隨意的翻閱了一遍,并沒有深入研讀。 如今要用到里面的一些東西,并且看的又是比后世更接近原著的書。 他自然要仔細的研讀一番。 一本著作,傳承上千年。 因為政治的需要,或者是文化的需要,又或者是一些其他因素,必然會刪減一些,或者增添一部分私貨。 所以一本傳承千年的著作,很有可能跟原本的著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寇季早九百多年研讀此書,相對的看到的東西可能就更接近原著。 寇季在翻看了幾頁以后,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包拯居然在書中做了注解。 言辭十分犀利。 他對蘇格拉底在文中展現(xiàn)出的一些道理,并不認同。 寇季越往后翻,注解越多。 包拯的注解也在不斷的變換。 從一開始言辭犀利的辯解,到最后慢慢的有認同,到最后,更是評價此書是一本名著,評價此書的作者是一代大家。 僅僅是大家。 雖然包拯對此書中的一些道理表示認同,但是對其中一些明顯跟大宋文化有差異的地方,保持著存疑。 對一些差異大的東西,十分不認同。 兩種文化最初的碰撞,必然會產生摩擦,此事寇季完全能理解。 由于包拯并沒有被崇洋媚外的一些東西影響,所以他并沒有一味的認同這本書里面的一切道理都是對的。 相反,對于里面一些跟大宋差異比較大的道理,包拯持藐視的態(tài)度。 并不是大宋的人猖狂。 而是大宋的文化,以及文化圈的主流觀點就是這樣的。 受大宋文化影響,大宋上上下下的人都覺得。 除宋人外,其他的人都是蠻夷。 對于蠻夷,包拯能給一個大家的評價,就已經(jīng)十分中肯了。 若是換成了一些激進的大宋文人,在看到了此書以后,必然會毫不猶豫的將其扔進火盆里,然后不屑的啐一口,趾高氣揚的說一句。 “蠻夷的歪門邪說,實在是不堪入目。若是我大宋的兵鋒有幸降臨到你們頭上,我倒是可以大發(fā)慈悲,告訴你們什么叫做道理。” 沒辦法,古人就是這么傲氣。 大宋被遼國欺負了數(shù)十年,宋人依然覺得遼人是蠻夷。 強漢盛唐的時候,古人更加傲氣。 在他們眼里,除了漢人和唐人以外,其他人能當一聲蠻夷的稱呼,那都是稱贊。 因為非蠻夷的話,只能淪為他們的奴隸,或者他們鐵蹄下的肉泥。 寇季花費了三日,看完了包拯翻譯的書,也看完了包拯的注解。 時間有點短,寇季只能囫圇吞棗的通讀完,談不上精研,因為沒那個時間。 三日間。 楊文廣、高處恭等人相繼率領著兵馬到了此處。 數(shù)十萬兵馬屯駐在山上山下,場面十分壯觀。 旌旗林立、鐵甲橫行。 任何人外人看到了,都得贊嘆一聲。 好一支雄壯威武的兵馬。 好一個強橫的讓人發(fā)抖的國邦。 寇季可沒閑心去看什么旌旗林立。 楊文廣等人到了以后,瞬間就將他的窯洞填滿了。 楊文廣在戰(zhàn)后巡視戰(zhàn)場的時候,被裝死的敵人劃拉了一刀,在背上拉出了一道口子。 他沒辦法住那些御寒極差的帳篷。 寇季就吩咐人在自己窯洞里安排了一張床,讓楊文廣住下。 劉亨見此,自己給自己搬了一張床,安放在了寇季的窯洞里。 然后朱能和高處恭兩個,就有樣學樣,在寇季的窯洞里也為自己擺了一張床。 寇季想拒絕都沒辦法拒絕。 幾個家伙理由十分充分。 劉亨覺得,大家都是兄弟,又征戰(zhàn)在外,就應該住在一起。 朱能覺得,大家都是自己人,沒必要那生分。 高處恭覺得,他年齡大了,要是繼續(xù)住在帳篷里,可能會被凍死。 寇季就眼睜睜的看著一群惡人霸占了自己的窯洞。 在惡人們安頓好了以后。 掌控著大宋近八成兵力的軍方巨頭們,聚集在了一起。 一場足以讓大宋朝野上下所有官員看了頭皮發(fā)麻的會議正式開啟。 畢竟,他們幾個人手里掌控著足以顛覆星空之下所有國邦的兵力。 包括大宋。 只是,巨頭們明顯沒有巨頭的自覺。 他們湊在了窯洞里,有蹲著的、有坐著的、有趴著的、有裹著被子的,還有扣腳的。 “高處恭,你好歹也是一軍主將,當著這么多人面扣腳,你要臉不?” 寇季盯著腳上還在冒熱氣的高處恭,忍不住喝斥了一句。 高處恭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道:“腳趾頭凍傷了,癢癢,得撓。” 寇季強忍著沖上去掐死他的沖動,冷哼了一聲,道:“上京道的戰(zhàn)事了解了?” 楊文廣趴在床榻上道:“基本上沒什么活人了。烏烈部留下看家的人都挺兇的。碰到我們,就跟我們死磕,沒幾個投降的。 我背上的傷,就是烏烈部的人劃拉的。 所以我們只能將上京道清理干凈。” 劉亨蹲在窯洞了一角,伸了一個懶腰,打了個哈欠,補充了一句,“軟骨頭應該被烏烈部的首領都帶到上京城了。” 寇季沉聲道:“上京道有沒有活人我不管,我只需要確定上京道拿下了,我們背后盡是宋土就行。 吩咐你們尋找的藏寶找到了沒?” 楊文廣、高處恭幾人對視了一眼,齊齊看向了朱能。 朱能抱著雙臂道:“烏烈部的人根本就沒藏,所以我們剿滅了烏烈部的殘余以后,就找到了那些錢財。 拓跋部的藏寶也找到了,只不過不是我們找到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