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4章 缺人!很缺人!-《北頌》
第(2/3)頁
而大宋占據的疆土卻足足有三府之地。
一百萬俘虜,分配到三府,每個府也就三十多萬。
再分配到各州各縣各鎮,幾乎就分空了。
鄉村沒辦法設。
因為再分下去,一村一鄉可能就一兩戶人。
遼地近八成的土地處在荒蕪狀態。
眼看著春耕快過去了,大地上無人耕種,也無人牧馬放羊。
寇季就派人往朝廷去送了一封文書,讓朝廷派遣一些官員過來,再遷移一大批百姓過來。
文書送到了汴京城以后。
趙禎、呂夷簡、王曾、張知白四個人瞅的直揪頭發。
“雖說遼地歸入到軍管以后,對官員的需求變少了,可三府之地,少說也得兩千多官員。
兩千多官員,我們上哪兒去找?”
資事堂內。
張知白苦著臉看著趙禎、呂夷簡、王曾,低聲說著。
呂夷簡和王曾皺著眉頭,沒有說話。
趙禎瞥了三人一眼,不輕不重的道:“現在你們不埋怨朕列土封王了吧?照這個趨勢下去,朝廷選官的速度,都趕不上疆土擴張的速度。
朕要是不列土封王,他們就得自立。
他們要是不自立,那些蠻夷就會重新崛起。”
呂夷簡和王曾聞言,眉頭皺的更緊。
張知白苦笑道:“也不用照著這個趨勢下去了。現在朝廷選官的速度,已經趕不上疆土擴張的速度了。
就算朝廷現在停下腳步不擴張。
朝廷選官的速度也趕不上。
隨著我們新增的疆土不斷的漢化,府、州、縣等各級衙門也在逐漸的完善。
需要的官員數量也在不斷的增添。
月前坐鎮河西的李迪來信,奏請朝廷給河西派遣三百官員,完善河西的府制。
李迪稱,河西的西涼、肅州等地,在經過了數年的教化以后,當地百姓已經徹底習慣了我大宋律法的管束。
新生的那些孩童,在蒙學的教導下,已經習慣了寫漢字,說漢話。
河西一些地方,如今已經跟我大宋其他地方無異了。
必須要完善各地衙門。
王隨坐鎮的興慶府那邊,東平府和西平府,還有銀州、夏州等地,情況跟李迪河西的西涼和肅州差不多。
王隨很早以前就奏請朝廷結束當地的軍管,恢復民政。
所以興慶府那邊還需要大批官員。”
王曾聽完了張知白的話,深吸了一口氣,沉聲道:“我若是所料不差的話,趕到年底,東海女直和韋室所占據的疆土,也會成為我大宋的疆土。
到時候需要的官員更多。”
東海女直和韋室所占據的地方,細分的話,大致相當于大宋四府之地。
大宋最初并沒有將東海女直和韋室占據的地方,定為必征之地。
可打的太快了,一不小心就殺過去了。
既然打了,自然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依照如今進入到東海女直和韋室的大宋兵馬的數量和強橫程度。
東海女直和韋室占據的地方,最后必然會落入到大宋手里。
所以大宋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呂夷簡在聽到了王曾的話以后,終于開口了,“我們早就在做準備,可是沒想到遼人那么不經打。
我們選拔官員的速度,完全趕不上遼人敗退的速度。”
趙禎無奈的道:“現在不是說這些的時候,現在先將寇季所需的三府的官員配備齊全再說。
其他的地方等打下來再說。
至于河西和興慶府等地奏請增添官員的事情,讓他們再等等。”
呂夷簡皺著眉頭,沉吟道:“我大宋倒也不是湊不出官員,關鍵是新征之地歸于軍管以后,對底層官員需求銳減,可對中層和上層官員的需求并沒有減少。
底層官員還要,可以破例從民間的一些讀書人中間選用。
再不濟從小吏中再抽調一批人也行。
可中上層的官員,就沒辦法破格選用。
只能從朝廷現有的中上層的官員中抽調。”
最難的就是從中上層的官員中抽調的問題。
大宋目前的官員,已經經過了好幾次抽調了。
如今各級衙門已經精簡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
再抽調,會出事。
王曾沉聲道:“我們不從朝廷抽調官員,難道讓寇季自己想辦法給新得的三府之地配備官員嗎?”
“不行!”
呂夷簡果斷開口。
真要讓寇季給新得的三府之地配備官員,那新得的三府之地,以后恐怕就會成為寇家的自留地。
寇季如今權勢已經大的驚人了。
再給寇季增磚添瓦,寇季自己不反,他手底下的人也得反。
王曾沉聲道:“我自然知道不行,所以我們即便是咬緊牙關,也得想辦法把寇季要的官員給湊齊。”
呂夷簡沉默了一會兒,道:“太學和國子監的一些博士,可以適當的抽調一些。六部和其他衙門里的副官,也可以抽調一些。”
王曾思量著道:“各府的主官不能動,但是各府的副官卻可以抽調。抽調以后,沒有官員補上,暫時就讓空缺著,隨后慢慢補。”
張知白沉吟著道:“如此一來,倒是勉強能配備夠寇季所需的官員。可朝廷和地方上做事的時候,恐怕會變得很艱難。”
呂夷簡嘆了一口氣道:“艱難就艱難吧。熬過去了就好了。”
說到此處,呂夷簡對趙禎一禮,“官家,去歲幾位皇子皇女降生,官家并沒有舉國同慶。今歲不如再加一次恩科,為幾位皇子和皇女慶生,官家以為如何?”
趙禎盯著呂夷簡道:“朕已經加了一次了。”
今歲有一次常科,趙禎此前找理由又加了一次恩科,再加恩科就是第三科了。
三次科舉同一年考,有點瘋狂。
呂夷簡鄭重的道:“我大宋如今急需人才,用一些非常手段,也在情理之中。”
趙禎哭笑不得的道:“那就加吧……三科一起考,從科舉制出現以后,從未有過。也不知道民間百姓們會不會罵朕是昏君。”
呂夷簡正色道:“民間的百姓只會對官家歌功頌德。”
趙禎搖頭一笑,道:“官員的事情就這么辦吧。遷移百姓的事情,三位愛卿怎么看。”
第(2/3)頁